20世纪70年代,金融期货成为金融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国外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的交易额,甚至能占到整个期货市场的80%以上。那我国自然也不甘落后。
现在提到我国的金融期货,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中国金融交易期货所”,简称“中金所”,但是我国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并不是在中金所发行的。早先,我国就对几种金融期货进行过尝试。如:1992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率先推出外汇期货交易;1993年海南证券交易中心首次推出深圳股份综合指数期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推出后不久就被关闭。
之后,相关考察者发现,197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为期91天短期国债期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边债券。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准备将国债期货引入中国。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327国债”事件,虽然没有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击了中国人对金融创新的热情,由此,中国首个金融期货产品夭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没有再碰期货。
“327”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一个期货合约的代号。“327国债”对应的就是1992年发行的,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注意啦,这个数字到后面还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哦。
原本一个债券,到期还本付息,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使得人民币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为了弥补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影响,“327国债”的兑付方式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该品种期货的投机价值增加。于是就出现了疯狂的投资分子。
当时,万国证券和辽宁国发认为:国内通胀已见顶回落,保值贴补率将下降。国家财政部的支出压力,再加上国债利率高于储蓄,也不会再贴息;另外期货价值终会慢慢向现值靠拢,由此,必将开启一大波空头行情。而中经开则认为,通胀仍然严重,保值贴补率不会降低;国债依然会贴息,以此来维护国债的“金边”形象,另外,可交割的现券非常有限。由此开始大举做多。
1995年2月,327合约的价格一直在147.8-148.3之间徘徊,当明确“保值贴补率”最终被提高到12.98%后,一张债券将按148.5元兑付。于是,辽国发“叛变”,变空翻多,50万口沽单,直接反手做多,将价格直接封在涨停板上。当时,327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十几个亿。临此险境,万国证券负责人管金生先生,铤而走险,在当日下午4点22分13秒,砸出1056万口空单,把价位从151.3元打到147.5元,使得当日多头全线爆仓,以此价收盘,万国证券还能倒赚42亿。但是当时的327国债总共就240亿元,而管金生却愣是在8分钟内砸出了面值2112亿元的327国债,此举令整个市场瞠目结舌。
当晚十一点,上交所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国债期货交易异常,视为无效。万国证券在劫难逃,4月份管金生辞职,5月,管金生在海南被捕,罪名为贪污,挪用公款。直至1997年,管金生被判17年监禁,罪名是行贿。
造成此次国债事件的原因有很多。当时,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要知道当时的国债的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保证金只需要2.5%啊!与此同时,上交所的管理层却并没有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当时的市场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这一次国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