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数省市披露了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问题是一大焦点。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告诉第一财经,截至8月下旬,有23个省市公开了审计报告,90%省市提到专项债管理问题,这一比例较2019年有所上升。这可能缘于专项债对地方财政的重要性提升,稳增长诉求较强下,需要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
近日贵州、湖北也公开了审计报告,已公开省份扩至25个,其中提及专项债问题省份超过20个。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扩大政府投资稳经济,2020年以来地方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增至3万亿元以上高位,今年预计规模突破4万亿元。近些年专项债已成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是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专项债的规模较大,为了真正用好这笔巨资,近些年专项债使用管理情况成为审计关注的重点。
赵伟梳理发现,去年地方审计报告中,专项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申报不规范、准备不充分,超进度支付工程款,挪用挤占、扩大使用范围,及项目难以运营或运营效果不佳等四类问题。其中,项目准备不充分、挤占挪用等问题较为普遍,近三分之一省市专项债管理存在该问题。。
比如,贵州审计报告指出,部分专项债券资金未及时发挥效益。截至2021年底,16个地区27个项目未开工,29.21亿元专项债券资金闲置;由于项目建设缓慢或停工等,12个地区20个项目2020年至2021年获得的50.93亿元专项债券资金,截至2021年底实际使用6.20亿元。
北京市审计报告称,部分债券资金未落实相关管理规定。比如4个区10个项目存在超规定范围使用债券资金的问题,主要用于人员补贴、经常性支出等,涉及资金2.34亿元。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近些年财政部等针对专项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总体来看专项债一些问题得到改善。
赵伟认为,为解决专项债相关问题,专项债额度分配进一步优化,今年明确“不撒胡椒面”,向项目储备足的地区倾斜。财政部还与发改委合作,加强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格项目审核等,来提高专项债项目质量。
部分地方审计报告显示,2021年专项债闲置比例约15%左右、较2020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
另外,为了避免专项债资金闲置,财政部发文规范专项债资金用途调整,地方将无法及时支出的专项债资金调整至其他重大项目。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很快,国务院要求在8月底前基本用完这笔巨额资金。近期地方密集调整部分专项债资金用途。
8月份以来,甘肃、安徽、四川、宁波等地调整的专项债项目中,不只是2021年及以前年度项目,还包括今年发行的专项债项目,有的甚至是1个多月前才发债的项目,十分罕见。专家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专项债资金稳投资稳经济效应,避免资金闲置。
另外,财政部还建立了一套处理处罚机制,通过扣减新增限额、暂停发行使用、收回闲置资金、通报负面典型等一些办法措施,来强化对专项债违法违规行为约束。
此外,财政部在近期将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推至全国,可以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运营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也在逐步落地,通过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推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赵伟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向优质项目较多、债务压力较小的东部倾斜,且东部地区实际支出进度相对较快;但疫情反复、项目与资金不匹配等,导致上半年专项债资金整体落地偏慢。年中以来,政策在项目、资金及二者协调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码,从而推动专项债资金加速落地。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地方共发行新增专项债约3.47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3.65万亿元)约95%。
为了进一步稳经济,国务院要求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这意味着今年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专家认为这将支持更多重大基建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刺激消费,稳定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