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刘志飞(理财主笔)
距离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有一个半月,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存续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明显增加,尤其是全开放式理财产品增幅近10%。
全开放式产品增速最高
据普益标准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5月460家银行共发行了9861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26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49款。
统计显示,5月份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存续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共163755款。其中,全开放式产品数量为115787款,较上期增加10989款; 半开放式产品为47518款,较上期增加1834款,收益率披露较为完整的产品有163755 款。从整体收益表现来看,开放式产品整体收益率表现平稳,其中半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全开放式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均在4.50%以上,股份制银行收益率高达5.04%; 而全开放式产品收益率表现则位于4.20%以下,股份制银行收益率高达4.13%。
5月份在售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数量为33207款。其中,全开放式产品数量为22898款,较上月增加2222款; 半开放式产品为10309款,较上月增加1172款,收益率披露较为完整的产品共33207款。
稳健产品预期收益率下滑
从收益率情况来看,5月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80%,较上期下降0.02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5月份银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却在上升。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要先了解保本型理财产品的特点。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就是常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完全保本或部分保本,根据不同的结构设计给出预期收益率。比如一款挂钩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当指数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位时,投资者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收益率,如果指数没能达到预设的目标位,则投资者没有收益或有很低的收益。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有多大。
比如5月份到期的结构性产品共697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79款,未实现收益区间中间值的产品就高达53款。
非保本理财产品更具有代表性,5月份不同类型的银行发行的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都在下滑,但这类产品更靠谱。统计显示,5月份封闭式非结构性预期收益型产品共有9863款到期,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3834款,全部实现预期最高收益。
净值型产品更能体现银行资产管理的功力。5月,净值型产品期间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为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专属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趋势策略理财计划”,期间收益率为81.04%。净值型产品期间波动性最高的产品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邮银财富·债券2018年第301期(封闭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间波动性为2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