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债券团队员工失联、有关债券为其他机构代持亏损的市场传闻,15日午间国海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市场传闻内容涉及离职员工私刻公司印章,冒用公司名义进行相关债券交易事项,公司未授权相关员工开展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相关业务。目前,涉事的两名老团队员工一名已离职,另一名已到公安机关投案。
国海证券表示,公司于2016年12月14日收市后关注到相关媒体刊发、转载了《债市下跌引发华龙证券5亿违约国海证券一负责人失联》等报道,内容涉及张杨、郭亮私刻公司印章,冒用公司名义进行相关债券交易事项,可能引起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核查,张杨、郭亮所涉业务相关协议中加盖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与我司在公安机关备案的印章不符,纯属伪造。公司未授权张杨、郭亮开展文中所提及的相关业务,更未授权张杨、郭亮签订相关业务协议,公司自身也未签订任何相关协议。张杨、郭亮为我司资产管理分公司原老团队员工,张杨已于2016年8月1日离职,郭亮目前已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对于相关人员或单位伪造公司印章、盗用公司名义签订协议的行为,公司将依法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国海证券称,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财务状况良好,流动性风险可控。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司股票自2016年12月15日开市起停牌,停牌时间预计不超过5个交易日。停牌期间,公司将进一步对上述事项进行核查,待核查结束并披露相关公告后复牌。
与此同时,为避免造成债券交易价格异常波动,公司“15国海债,代码112244”、“15国海01,代码118917”、“15国海02,代码118923”同时停牌,上述债券停牌时间与股票停牌时间一致。
【此前报道】
债市下跌引发华龙证券5亿违约 国海证券一负责人失联
近日来,债券市场的“跌跌不休”除了让大量的机构收益回撤,也还造成了不少机构的违约和“爆仓”。
记者多方获悉,12月13日华龙证券出现了约5亿元的债券交易违约,截至今日尚未解决。“做的是T 0 1交易,即交易对手当天买入,第二天卖出10年期的农发债券,但是由于价格下跌,第二天华龙证券直接不要了。”某市场人士表示:“还不是私下口头说好了后来不要的,是前台外汇交易中心已经做了交易,第二天后台结算时华龙证券不做处理。资金面一紧张或者价格大幅下跌,出现头寸平不了的技术性违约很多,但是一般第二天就处理了,像这样恶意违约的从来没有过。”21媒体记者致电华龙证券债券负责人孙某,他表示:“我们内部还在讨论,不方面透露更多。”不过他也解释,出现的违约华龙证券只是参与“过券”,因为下家违约才导致的华龙证券违约。
另有消息透露,近日出现违约的机构还有很多,包括一些大型券商和银行。
12月14日,另一重磅的消息是国海证券一债券团队负责人张扬失联,其让廊坊银行代持的债券出现亏损,国海对此拒不承认。也有消息称,张扬是冒用国海证券的名义进行交易,用的印章是私刻的。
国海证券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21媒体记者表示,张扬7月份已经离职,具体的情况还在调查中,信息还在搜集中,国海并不知情,国海证券的交易也没有出现违约。而另一名据传一同失联的郭亮,该人士则表示不熟悉。
国海证券债券方面的一名负责人陈某在接到电话时则表示,还在忙,也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
解密货币基金爆仓传言:净值未亏损但巨赎是真
12月14日的债券市场原本在经历持续大跌后,短暂持稳。然而午后受某基金货币爆仓传闻影响,债市再续跌势,且流动性几乎戛然而止。
当日,金融圈人士在社交软件中纷传国内某大型公募旗下货币基金“爆仓”,该公司自掏6亿真金白银补足亏损;也有说法称基金这只基金规模超过了600亿。
很快,公募行业旗下拥有大型货币基金的公司“人人自危”。华夏、易方达、银华、博时、天弘、上投摩根、华宝兴业、广发、建信、中银、南方、兴业全球12家基金公司均向《第一财经日报》进行了辟谣。除此之外,其他公司旗下单只货币基金都未超过600亿规模。
尽管如此,本报记者还从多个渠道独家获悉,近日银行现金头寸短缺,正在大幅赎回货币基金,光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近日从多家基金公司赎回了4000亿货币基金。凑巧的是,有接近华夏基金的人士对本报称,就在14日当日,华夏基金旗下一只基金遭遇了巨额赎回,但最终公布的净值没有出现亏损。
货基巨赎引热议
当业内热议爆仓货基归属哪家公司时,华夏基金第一时间进行了公开辟谣。
华夏基金发表声明称:“市场传言某大基金货币基金爆仓,涉事基金公司需要掏自有资金填补亏损。目前我司旗下所有货币基金均正常运作,申赎照常,无任何特殊情况,特此声明。华夏基金是国内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货币基金管理运作已有超过10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始终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货币基金投资管理服务。”
然而,《第一财经日报》获悉,华夏基金当日有货币基金遭遇了巨额赎回。而在接受本报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全行业货币基金普遍出现大量赎回且债券市场重挫的背景下,个别遭遇巨额赎回的基金出现净值亏损或者基金公司自行“埋单”的情况也不无可能。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固收投资总监对本报称,货币基金尽管不能放杠杆,但也会有限参与债券投资,债市的波动也会对它的净值造成影响。尤其是遭遇严重的巨额赎回时,若又赶上债券流动性紧张的困境,其他资产被迫大量出账后,债券的波动效应随之被放大。
按照业内声称的600亿债基标准,本报记者发现,华夏基金旗下的一只名为华夏现金增利的货币基金满足了这一条件。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该基金资产净值高达2363.6亿元。它尽管是货币基金但债券投资金额高达1941.11亿元,占基金总资产比例70.08%。其中,国家债券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4.95%、金融债占比3.64%、企业短融占比1.49%、同业存单占比73.48%。排名前列的重仓债券分别为16光大CD091占基金净值比重4.3%、16盛京银行CD082占比4.07%、16浦发CD103占比3.87%、16平安CD317占比2.59%。
基于华夏现金增利70%资产以上资产投资同业存单是否会引发货币基金净值亏损的可能性,记者咨询了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固收总监。他称,同业存单是同业存款的替代品,是商业银行进行主动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是上市交易的,存在价格波动,也会对基金净值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截至本报发稿时,华夏基金的声明仅对旗下货币基金爆仓一事进行辟谣,但未对华夏现金增利等基金是否巨额赎回一事发表过意见。截至收盘,华夏现金增利A/E七日年化收益2.403%,B份额略高为2.647%。
实际上,并非华夏基金一家公募发生过巨额赎回。本报获悉,自11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货币基金遭遇了大量赎回。华南一家千亿货币规模的基金自10月以来赎回了百亿以上份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机构占比较高的T 1品种赎回了25%以上份额。
12月14日,国内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称,近日一家在香港IPO不久的国有大行从多家基金公司赎回了4000亿货币基金,他们公司也被赎回了一定规模。
针对当前货币基金的赎回现象,上述北京固收投资总监称,货币基金赎回潮大致始于11月份。在美元大幅升值、外汇占款显著减少的背景下,央行碍于国内房地产调控、通胀抬头的预期,无法放松货币政策,这使得市场资金面吃紧,回购利率最高的时候到过年化10%。
“以前银行资金多,现在银行很缺钱。”他进一步称,“银行带头在赎回。11月30日、12月1日是最紧张的,但随后短期利率出现回调,但其他一些品种还是仍处高位,银行跨年资金价格都到了5%的年化利率。”保险等非银本身不缺钱,但银行缺钱的同时拉高了资金价格,由此它们的资金也可以获得比货币基金更好的价格,它们也在赎回。
自掏6亿传言的另一种可能
当货币基金巨额赎回时,时常又会出现一个1%的强制赎回费用,这一资产通常又会被计入基金资产。
以华夏现金增利为例,该基金招募说明书显示,不收取申购费用与赎回费用。当基金持有的现金、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合计低于5%且偏离度为负时,为确保基金平稳运作,避免诱发系统性风险,基金管理人可以与基金托管人协商后,对当日单个基金份额持有人申请赎回基金份额超过基金总份额1%以上的赎回申请征收1%的强制赎回费用,并将上述赎回费用全额计入基金财产。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在与银行的合作沟通一向弱势。面对银行等机构巨量赎回,业内鲜有征收这一1%强制赎回费用,当有些规模较小的基金发生巨赎时,基金公司甚至还会自掏腰包代付这部分费用。按照业内传闻的6亿代付款,按照1%的强制赎回费用倒推,则基金赎回的规模高达600亿。
不过上海一家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强制赎回费用收不收还一定,掏出6亿资金去代付显然不可能。”他称。
截至目前,未有一家公司被证实发生过如此规模的赎回的况。也未有公开资料显示过单一基金一个交易日发生过如此巨量赎回现象。
尽管如此,也有一些基金的货币基金表现良好。华宝添益12月以来规模场内规模增长了21亿至824,成为增量最多的场内货币基金。本报从接近易方达基金的人士处获悉,10月以来,其货币基金仅有几亿规模的净赎回。
除了华夏基金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基金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辟谣声明。其中,建信基金称,公司旗下货币基金流动性未有问题,负偏离较低且处于可控范围。继续持有建信基金的货币基金不会有亏损及不能应付赎回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