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1 2 3 N”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
近年来,如皋市不断深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逐步构建起“1 2 3 N” 社会救助新格局。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探索支出型贫困家庭收入认定办法,获评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
坚持政府主导,下上“一盘棋”
以政府统筹作龙头。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财政、人社、教育、住建、应急、卫计等23个单位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各部门救助情况,研究社会救助工作,并明确所有涉及救助职能部门出台政策须经成员单位协调把关,确保政策衔接。
以制度执行作保证。在原有27个社会救助文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又先后出台了《如皋市‘五道医疗保障线’实施办法》《如皋市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暂行办法》《如皋市低收入人口分类救治方案》等具有如皋特色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完善了生活救助、大病救助、住房救助和教育救助等相互衔接的可执行制度,并以足额的市镇财政预算确保政策兑现落实。
以联动反应作驱动。民政定期与扶贫、医保、教育和供电部门做好信息共享。每季度将低保和五保对象动态管理情况反馈给市扶贫办,方便市扶贫办准确掌握如皋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的情况;反馈给医保、教育和供电等部门,方便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和电费减免等相关政策。市扶贫办定期将需要兜底脱贫或重新返贫的名单共享给民政,由民政实施分类保障。
加强信息共享,搭建“两平台”
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一站式救助平台。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依托政府信息中心网络平台,统筹住建、人社、工会等10多个部门救助信息,创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平台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网上审批、救助动态、在线咨询、政策查询、社会监督、施救受救对接等事项于一体。各相关部门的救助政策全部上传平台,救助实施部门和救助对象家庭情况一目了然,既实现了救助对象信息共建共享,又避免了救助不及时、救助不彻底和重复救助等问题。
构建“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该系统汇集了民政、社保、工商、税务、公积金、不动产等部门信息,并与省、南通市核对系统对接,核查申请救助对象车辆、不动产、社保、税务、公积金和银行证券等信息。建立了凡进必核和定期复核机制。目前,民政常态化开展申请救助对象系统对比和在库低保对象复核工作;市总工会对新申请和在册特困职工进行全面授权核查。该系统为救助对象的认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勇于创新实践,建立“三机制”
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将低保、五保、住房救助和残疾评定等核查工作交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承担,并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不定期对核查质量进行统筹考核。近年来,第三方已入户核查40134人次,并形成一户一档的电子档案永久保存。第三方核查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核查力量,化解了基层经办力量不足、专业力量不足的难题,更变过去一季度核查一次为随时申请、随时核查,极大提升了社会救助质效。
探索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出台《如皋市城乡主要行业收入测算基本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行业测算收入,提高了收入认定的精准度。出台《如皋市支出型贫困家庭收入认定暂行办法》,确定了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申请条件,创造性引入医疗、教育、保险、残疾和长期照护等刚性费用扣减机制,将扣减支出后后符合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对象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该项目获2019年江苏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最佳案例一等奖。
明确核查清退协调机制。明确所有申请救助对象含其赡(抚、扶)义务人,提出申请必须签订授权委托书。明确要求在保对象镇村张榜长期公示和市级网络长期公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在册保障对象死亡信息报送机制,发放资金前做到死亡信息市镇村三级核对比对。针对核查反馈存疑对象,在分类核查清退过程中,由民政对接工商、税务和行政审批局等部门,主动服务群众,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准确做好核查后再清退。
狠抓政策衔接,多措并举保民生
兜底保障精准有力。2019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684户10023人,落实补助资金4737万元;保障五保供养对象5463人,落实补助资金4754万元。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19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总数为564户,市级补助319万元,市慈善会救助158万元。构建“五道医疗保障线”。构建和完善基本医疗、大病二次补助、民政救助、慈善捐助、社会资助“五道医疗保障线”;2019年共有11136名贫困人员享受住院即时结报服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9764万元,大病保险补助1730万元,医疗救助2802万元。资助温暖贫困学子。开展“圆梦助学”“春蕾行动”“圆梦大学”“春泥公益行动”等资助活动;2019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7131人次,资助金额4007万元。大力实施就业帮扶。2019年累计发放就业困难补助568人次;落实企业社保补贴139人次,补助资金891万元;发稳岗返还资金1290万元;发放稳就业专项奖补890万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19年社会力量直接资助600多名贫困学生75万元;慈善助困、助医、助学和资助危房改造项目化推进,全年支出2154.86万;成立4支专业力量支持全市应急救援;连续四届蝉联 “中国百强慈善公益城市”,社会互助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