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万首付买入一套市值300万的房子,再把房子抵押,贷款600万,这样就有1000万,500万投资指数基金,300万投资可转债,200万买货币基金,如果按照收益率10%来算,5年时间就能还清银行贷款,身价千万。”这是在线理财机构微淼商学院在抖音上播放的广告,吸引“理财小白”跃跃欲试。
2020年,在线理财教育行业仿佛一夜崛起,大量打着知识普及、投资教育名义的“金融鸡汤”占据着抖音、快手、微信等各大流量平台,内容五花八门。据行业内数据,目前,已有近万家企业涌入这一赛道,竞争激烈,热闹非凡。
近日,一位在线理财教育行业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个行业其实已经存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最初仅有零星的一两家企业,去年突然迎来了爆发期,大量资本涌入,有的甚至抱着“捞一笔就跑”的心态,搅乱了整个行业生态。
近半年来,在线理财教育行业乱象频发,诱骗消费、对学员承诺暴利、课程内容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机构卷款跑路。
“在线理财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亟待规范,否则,整个行业将走向终结。”上述行业人士说。
一个低门槛的行业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理财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理财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因为理财教育缺失,导致非理性投资、被欺诈的情况时有发生。
原本,金融机构应该挑起理财教育的担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培育出一个理财教育市场,导致该领域空白,为在线理财教育留下了市场空间。
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估计,目前理财在线培训市场已达数百亿元规模,部分头部企业年均增长超过50%。尤其是去年,“宅经济”催生了在线理财教育爆发式增长,吸引了诸多资本进入。
用户会发现,大量打着知识普及、投资教育名义的“金融鸡汤”活跃于各大短视频网站,内容五花八门,水平也参差不齐,以“小白理财”作为卖点,免费体验、1元体验、9.9元体验理财课程等五花八门。
在体验课程的过程中,授课老师会通过一些夸张的案例,进一步提高用户的理财欲望,待用户跃跃欲试时,再推出付费课程,比如“原价××,在老师直播间现价××,只有一天时间”等,而这些课程是否真能助人快速步入“财富自由”则是另外一码事。
一位曾购买过某在线理财培训机构课程的用户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所谓课程,其实就是大学金融系的教材内容,网上都能免费下载,根本不值几千元。
供需严重不对等之下,一旦购买了课程又退款无门,用户只能自认倒霉。
据上述业内人士透露,风口之下,相当一部分资本是抱着“捞一笔就跑”的心态步入该行业,也不用去招募和培训教职人员,甚至不用开发课程内容,东拼西凑地盗取一些内容,然后通过流量采买的方式在各个平台猛打广告,再以许诺暴利的方式,诱惑消费者进场,一旦进场,就不断洗脑,引诱其购买高价课程,进而快速盈利。
“总的来说,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投入也不大,比较核心的资产就是课程内容,但由于在线理财教育的特殊性,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常常存在着课程内容门槛低,平台知识产权容易被侵犯的问题。”上述行业人士说。
为内容付费的底线在哪里?
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在线理财教育行业的主力用户一般以大学生、家庭主妇、三四线城市居民为主,女性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
尤其是大学生,在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当前,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对人们生活的广泛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参与到了贷款、炒股、购买基金等金融活动。但由于他们缺乏金融基础知识,容易落入金融骗局。
而为了吸引这些用户关注,部分在线理财教育机构甚至打出违背金融常识的广告。
比如,上述在线理财机构微淼商学院在抖音上的一则广告内容是这样的:“我会用100万首付买入一套市值300万的房子,再把房子抵押,贷款600万,这样我就有1000万,500万投资指数基金,稳定生钱,300万投资可转债,争取高收益,200万买货币基金作为流动资产,如果按照收益率10%来算的话,5年时间就能还清银行贷款,身价千万。”
“可能存在,但也是非常极端的案例,我们普通老百姓根本做不到的,尤其是对于金融知识匮乏的基础用户,完全是不现实的。”上述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为了能够将该行业重新拉回正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有少量机构开始着手制定行业标准,比如,有报道称,有机构正在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标准化协会等单位制定《理财在线培训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与此同时,监管缺失也是在线理财教育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该行业兼有教育、金融、互联网的三重属性,如何更清晰地监管行业发展尚待商榷。
“对于行业来说,除了监管与规范,还有诸多挑战,一方面,在线理财教育行业属于内容服务行业,存在特殊性,而当下的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形成为内容付费、为知识付费的意识,市场依然需要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在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是否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营销引流方式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法规,这些都是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