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琛
日前,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的决定》。证监会介绍称,此次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是科创板一项重要制度调整。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鸣锣上市,到2021年4月18日,上市公司数量已有261家。经过一年多运行,科创板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上交所对此的介绍是:一批“硬科技”、致力于攻克我国“卡脖子”技术的优秀企业及行业标杆登陆科创板。
不过,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必须要重视。比如,有的发行人对自身认识不足,甚至出现“拼凑指标”、夸大科创技术水平等情况。这就需要对申报企业的科创属性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看其是否存在夸大“硬科技”属性的行为,是否真的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否真的有行业内数一数二的核心技术。
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和不断修订完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中介机构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看企业是否真的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审核注册标准的客观性、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吸引更多的优质科创企业集聚,让科创板坚守住“硬科技”这一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修订的一项内容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界定科创板行业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笔者认为,这是堵住“伪科创”企业登陆科创板的重要举措。由此,笔者想到前段时间撤回申报的企业,有的企业属性明显与科创板定位不符。比如,有的申报企业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中一再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但如果仔细查看其营收结构,“金融属性”就暴露出来了。如果令其登陆科创板,必然会扭曲科创板的定位。
最后,一言以蔽之:科创板服务“硬科技”企业,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就是为了纠偏。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很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