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文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定增市场中获配新发定增项目数量和定增规模接连攀升,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增长。截至4月11日,年内基金管理人已累计获配定增项目近177亿元,同比骤增近400%。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处了解到,在一季度A股震荡调整、权益类基金表现乏力的背景下,具备发行折价优势、持有期回报的定增项目投资,成为不少基金管理者优化基金组合结构的新方向。
基金调仓换股
定增标的成“香饽饽”
今年以来,基金管理人获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数量和定增金额出现明显“双增长”。
从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来看,定增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手段。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11日,按定增股份上市日计算,发行并实施定向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共137家,募资总规模达到2204.5亿元。其中,41家基金管理人参与定增项目,累计获配资金176.78亿元,占上市公司定增募资总额的8.02%。
而在去年同期,发行并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仅有49家,募资总规模为1858.39亿元。其中,12家基金管理人参与定增项目,累计获配资金35.67亿元。
北京某公募基金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近年来受政策影响,收紧的公募基金定增业务被重新唤醒。在一季度A股震荡调整,权益类基金表现乏力,低估值、顺周期板块表现抢眼的背景下,自己所管理的基金在调整仓位结构时,会比较关注低估值、顺周期板块。当前发行的定增项目中,如果出现了契合自身投资策略的投资机会,是兼具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优质标的,且有发行折价,就会成为调整基金组合结构的一个选择。
九泰基金定增投资中心总经理刘开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投资定增的机构来说,伴随此前再融资新规落地,定增参与门槛下降、发行折价率更高、锁定期更短,均有利于提升定增投资的风险收益比,定增投资的吸引力在明显提升。”
除了直接参与定增项目外,以“量化+”的方式参与定增正成为未来基金管理人考虑的新方向。例如,构建“定增+对冲策略”产品,将定增的折扣从组合Beta中剥离出来,使有意愿的投资者可获得定增股票不菲的折扣,而较少承担底仓的波动。
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近期部分基金公司也推出了定增量化对冲策略,通过一系列量化手段来“提纯”,力争获取定增组合的折扣收益。
财通基金认为,与过往一揽子定增股票简单用沪深300指数或中证500股指期货对冲的量化策略不同,定增“量化+”策略是通过定增多票组合,叠加“风险配平组合”去模拟沪深300指数,同时投资沪深300股指期货空头,进而力争获取对定增折扣提纯后的收益。
定增业务
考验公募选择标的能力
综合来看,已有部分基金公司将定增业务作为未来的重点布局方向,但也有部分管理规模有限的中小基金公司对定增业务“望而却步”。
从今年获配资金规模来看,财通基金以49次获配、累计获配资金36.4亿元居首;易方达基金、诺德基金的定增获配次数分别为8次、6次,获配资金分别为24.47亿元、15.66亿元,位居行业第二名、第三名。中欧基金、朱雀基金的获配资金也突破10亿元,分别获配资金10.63亿元、10亿元。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银华基金等则分列行业第六名至第十名。
深圳某公募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获得定增项目超额收益是判断一家基金公司定增团队投资能力的核心标准,但是定增项目选择的内核要求还是要回归到挑选出优质标的上,尤其是当前部分板块的估值已经较高,在筛选项目时不能只看发行折价去大批量参与定增,要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情况与市场整体波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产品周期内的波动,避免踩雷,实现中长期相对稳健的回报。”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同样认为,定增项目折价率的分布逐渐收敛,因此选择定增项目时更需要关注个股的中长期基本面。由此来看,基金公司定增团队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团队需要精选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优质项目,以抵御产品周期内的波动,实现中长期相对稳健的回报。
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于定增产品的收益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