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蚕茧是河池市的特色产业,很多年轻人留下来从事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职业,郭诚(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经营了一家茧站,从2008年一直经营到了现在。蚕茧作为丝绸的原料,每年都有大量的来往船只将这些原料从港口运往海上丝绸之路。
“在孟买的丝绸交易中心就能看到我们的原料。”郭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这些原料从茧农那儿收购来,要进行加工、烘干,然后送到拉丝厂进行处理,最后根据等级送往欧美等国际市场。
但是去年3月份,销售量却下降了六成。“疫情让整个进出口都受到了影响。”郭诚介绍说,自己经营了四五个站点,一个站的营业额高达5000万元的规模。疫情让整个对外出口都受到了影响,而蚕茧从原料到半成品,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的资金周转,也让郭诚捉襟见肘。“后来我在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上看到了一个助梦贷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郭诚最终在助梦贷上拿到了贷款,支付茧农的费用,解决了经营的燃眉之急。
这不仅是去年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的缩影,同时也是银行在发挥头雁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多种案例之一。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据国务院3月2日公布的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表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8%,各自增速均超过4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因此,又一次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定出了增长目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显示,这项任务由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牵头,要求于12月底前完成。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这一目标较去年降低了10个百分点。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成果巩固,经济复苏平稳运行,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改善,资金和流动性压力有所缓解,适度下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一方面是基于经济复苏、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缓解对资金流向的及时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合理安排资金、优化信贷结构、避免某一领域贷款过快增长、过度集中。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
国有大行在今年也将继续发挥头雁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建设银行副行长王浩近期在该行举行的2020年经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建设银行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丰富更加适合小微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持续提升风控能力,构筑普惠金融智能化风控管理体系,推动普惠金融贷款完成年度增长目标。
中国银行在其2020年年度报告中表示,下阶段将继续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以产品创新为抓手,以模式升级为依托,以数字普惠为方向,构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服务模式,全力打造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品牌。
“对小微企业及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是银行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更是银行拓展客户来源、优化业务结构的重要转型动力。”原晓惠认为,为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银行应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优化信贷结构。一是加大科技技术等应用,提升普惠贷款领域的风险管控效率。二是把握乡村振兴、经济低碳转型等发展机遇,加大对这些重点新兴领域的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通过拓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挖掘潜在优质客户。三是加强小微贷款的产品服务模式优化、授信风控机制创新等,不断结合企业经营动向、产业环境变化等优化调整。四是持续做好对普惠金融领域的资金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助力小微企业稳健发展。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