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权投资市场有两个比较火的消息:一个是上星期A股公司协鑫能科宣布要和中金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一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另一个是远景科技要和红杉中国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
不久之前我们还在讨论说,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显然热情更高,因为他们希望对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进行更大程度的披露,从而减少资产的风险暴露,相比之下一级市场的ESG投资推动起来更困难一些。
这不,一边是背景实力雄厚的“国家队”,一边是国内的顶级VC,大家纷纷出手,也释放出了足够重磅的信号:碳中和正在成为塑造新型投资模式的有力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基金在内的金融工具都频频被应用于实现碳中和,不仅会彻底改变传统基金的投资方式,也将进一步促进ESG基金的繁荣。
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单纯因为这两只基金的设立,而是这一两年来各方面综合传递出的信号。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贝莱德发布了年度致客户信和致全球CEO信,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放眼全球,2008年6月推出、跟踪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的iShares全球清洁能源ETF(ICLN)总资产已从2020年年初的7.6亿美元飙升至今年的108亿美元,涨幅超过13倍,令人咋舌。
在国内市场,从3月初至今,碳中和指数上涨超过11%,相关主题基金和指数基金也不断有资金涌入。还有其他金融工具例如绿色债券和社会债券等,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作为融资手段广泛应用。
这反过来也促进了传统基金投资方式的转变。一些国际资管巨头已经开始将化石燃料公司从资产中剥离,还有一些会在股东大会上因为气候相关问题对被投企业的管理层投出反对票,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笔者曾在采访一家大型母基金总经理的时候问对方:“是否会因为GP或者被投公司不符合ESG的相关要求而否决这笔投资?”对方明确地表示肯定,但他也坦诚地说,目前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难点在于如何界定是否违背了ESG的要求,相关标准比较模糊,数据也不如二级市场透明。
随着碳中和基金、ESG相关基金的不断推出,随着越来越多机构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倡议、战略声明等等,无论是对于信息披露的意愿和质量,还是投资框架与评价标准,都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通过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低碳绿色的新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一个构想。
此外,头部机构积极参与相关主题基金的设立、践行绿色投资理念等,给其他行业机构也起到了表率作用,目前还有多家大型机构表示正在筹建碳中和基金。这些基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专注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导下的产业价值发掘和布局,必定会给行业带来火热的氛围。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流于表面和形式,为了“碳中和”而强行扯上绿色投资,那就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