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杜雨萌
本报记者 杜雨萌
借着煤炭去产能的契机,2016年7月份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一场颇具规模效应的央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就此展开。四年多时间过去,央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颇为不俗的成绩,3月25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国资委举行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转隶仪式”现场获悉,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下设立的企业,此次中国国新与中煤集团正式签署管理权移交协议,即将国源公司的管理权移交至中煤集团。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国源公司管理权移交后,中煤集团要持续做好相关资产划转接收,确保国源公司稳定运营健康发展。同时,煤炭行业在基本完成去产能任务后,重点将转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煤炭资源整合成效凸显
由于煤炭属于资源性产品,价值浮动性较大,因而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仅靠涉煤中央企业自身,难以解决其结构不合理难题,且容易产生资产损失。叠加涉煤央企普遍产业集中度低、布局分散、管理人才和技术缺乏等,更是进一步放大了其投资风险和减值压力。
《证券日报》记者从国资委获悉,截至2015年底,除两家专业煤炭企业外,涉煤中央企业有20家,涉及产能12.18亿吨。而根据《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来看,中央企业要在煤炭去产能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6年6月份,国资委审议通过了《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工作方案》,明确平台公司发挥资产运作和专业管理优势,对中央企业煤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同年7月份,国资委组织中国国新、中煤集团、中国诚通、国家能源集团4家中央企业,正式组建成立国源公司,指导推动涉煤中央企业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整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完成煤炭去产能1.19亿吨,提前超额完成1.12亿吨的目标任务。成立以来先后完成10家企业煤炭资源整合,共涉及煤炭产能2.8亿吨、资源储量630多亿吨,资产1400多亿元,职工6万多人。
翁杰明表示,从效果上看,退出煤炭业务的中央企业能够心无旁骛聚焦主业发展,专业煤炭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从格局上看,改变了中央企业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实现了非煤主业中央企业有序退出煤炭行业,逐步形成了专业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煤炭资产划转的实操层面来说,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包括上市公司等不能直接无偿划转的煤炭资产,如中国中铁、中国电建等企业煤炭资产在其上市公司下。对此,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对于这部分资产主要是先进行评估,再由母公司按照评估价格进行收购后无偿划转至国源公司,或者由国源公司按照协议价格收购。而针对一些市场化整合的煤炭资产来说,则成立专项基金实施收购。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下一步,中国国新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源公司工作,与各股东一起落实好煤炭整合基金兑付相关事宜,配合做好煤炭资源整合扫尾和国源公司股权整合工作。
央企专业化整合加速推进
通过“资产转让”模式,不仅加快助力国源公司实现对中央企业煤炭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为央企推进专业化整合提供“样本”经验。
翁杰明表示,去年底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煤炭行业在基本完成去产能任务后,重点将转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在其他存在产能过剩和布局结构问题的行业和领域,国资委也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重组兼并、专业化整合、处僵治困和管理提升等各项工作,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当好主力军和排头兵。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叶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将以服务于国家整体重大战略为目标,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预计中央企业将通过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结合近日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来看,其中明确提到要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具体来看,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叶凡认为,央企重组整合的落脚点是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意义的混改企业,预计其重点领域将包括煤炭、煤电、装备制造、化工、海工装备、海外油气、医疗健康等领域。此外,中央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与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编辑 张明富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