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提上日程,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多位行业内人士认为,碳中和、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本质上则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随着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中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未来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等产业也将迎来投资机会。
电力转型:清洁能源设备需求增加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根据中信证券披露的数据,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增量主要由光伏风电贡献。
目前,不少电力企业已经在进行相关转型。就在两会召开前的3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率先公布了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规划构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积极发展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同时灵活改造煤电功能定位,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和能源技术创新。
根据行动方案中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020年,国网旗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新能源在21个省区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
而到2030年,国家电网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20%、25%左右。
除了国家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也有各自的新能源方面的行动计划。其中,国家电投计划到2025年和2035年,电力装机分别达到2.2亿千瓦和2.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分别提升到60%和75%。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及国家能源集团也分别计划“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000万~8000万瓦。
这意味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进而带动中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加大投资。
海通证券的最新研报预计,国内光伏装机量有望在2023年、2025年分别达到60GW,80GW,从而利好阳光电源、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等企业。
而在国外,包括GE在内的能源巨头,也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燃气发电技术设备的投资,助力电厂增效减排。
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告诉记者,位于天津的中国首个GE 9HA燃气电厂:华电军粮城项目已经投运,HA级燃机具备燃烧天然气掺混50%氢气的能力,相较于目前国内主流的F级燃机,在发电功率、降低碳排放、提高燃烧效率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
工业生产:减排投入与行业整合提速
对于传统的工业耗能大户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来说,来自减排的压力,也将迫使相关企业加大减排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以在愈发严格的限产要求下生存下来。
不久前,国内钢铁巨头河钢集团就与国际矿石巨头必和必拓签署合作备忘录,必和必拓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500万美元,与河钢集团共同研究和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路径,围绕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钢渣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铁矿石块矿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点领域进行合作。
据记者了解,必和必拓于2019年宣布了总额为4亿美元的气候投资计划,此次与河钢集团的战略合作,是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而作为河北最大的钢铁企业,河钢集团近年来也一直在加大氢冶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希望从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入手,解决钢铁冶金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一边是通过加大减排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另一边则是通过大幅压缩产能来实质性减少耗能工业品生产的碳排放。
3月1日,工信部就表示,我国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1.5亿吨目标,累计退出“僵尸企业”的粗钢产能6474万吨。
对此,国泰君安的研报认为,碳中和背景下,2021年钢铁行业继续压减产量大概率会实现,优选高性能特钢、减少钢材用量或将成为趋势,特钢需求或逐渐上升,这将利好中信特钢、ST抚钢、甬金股份、天工国际、久立特材等特钢及高端材料细分赛道龙头。
而随着钢铁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过剩产能的淘汰,持续多年的行业兼并重组也将提速。
从2019年开始,中国宝武集团就陆续重组了马钢和太钢,并且都是选择了无偿划拨的形式。此外,中国宝武还联合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集团,共同发起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这也是中国第一只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中国钢铁行业去除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除了钢铁行业,水泥,玻璃和有色金属行业也同样将面临产能的严格限制,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碳达峰下的成本抬升也将支撑价格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