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信托业已经不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养老信托的大力开展,可以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盘活老年人手中的大量金融资源,投放到对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又对提高老年生活品质有巨大影响的相关领域,更加有效地弥补目前国家社会投资的缺口,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另外,他还建议,信托机制应在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领域得到充分运用。
同时,金李还建议有关部门充分研究,谨慎推进,未来给投资者两层保底。一层是用信托公司的信托机制对养老产业投资资金的安全进行保底;另外一层是国家针对符合要求的养老项目的回报进行托底,提供投资最低收益率担保。
让信托机制在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养老行业面临投入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大量市场化养老机构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回报不高,社会资本投资兴趣较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大量长期投入,亟需得到政策倾斜支持,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从而不仅满足现存的巨大需求缺口,更好提振内需,而且长期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资金不愿进入养老产业,甚至老年人自己也不愿意把钱投入养老机构,重要原因之一是担心未来经济变化带来的投资损失。养老产业投资是长期投资,老百姓传统上来说不愿意做长期投资,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期经济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但是养老经济其实天然具有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对冲。此外,老百姓不愿意把养老的钱放在长期投资养老产业,也是因为严重的信任感不足问题,担心养老机构跑路。
金李称,通过养老的信托机制,不仅可以提前锁定未来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更加可以增强信任感。信托是“因为信任,所以托付”,天然具有增强信任感的功能,这样就能增加群众对养老的投入。更多社会投资会增加老年经济的市场化资金供给,有效补充国家投资的不足,加速养老产业发展。
金李更进一步称,未来还可以以信托机制形成更加广泛的支持养老经济的平台。有些养老经济的投资人,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养老服务需求,而是把养老产业的长期投资作为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这些投资当然也应该充分吸收进来,支持养老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养老的投资,但是其投资未必完全用于直接建设养老机构,其中可能有一定的比例可以拿来支持国家的很多其他与老年经济相关的长期投资项目。加拿大养老基金CPPIB的投资组合中一部分是投在养老机构里,还有一部分投在与养老相关的其他领域,比如养老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生物科技等。这些既是国家亟需支持的产业,也间接地提升了未来社会上总体能够提供的老龄化时代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养老经济生态体系。
金李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适当提升投资回报率,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建议加快建章立制,让信托机制在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发挥信托行业本身的特质,包括账户托管、破产隔离、专款专用,打通实体和金融,长久期建立信任感等。这既是从根本上保障信托行业回归初心和本源,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是全面提升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对接。
“另外,建议有关部门充分研究,谨慎推进,未来给投资者两层保底。一层是用信托公司的信托机制对养老产业投资资金的安全进行保底;另外一层是国家针对符合要求的养老项目的回报进行托底,提供投资最低收益率担保。两层加起来增加信任感,降低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焦虑感。这样使养老项目可以在需要长周期投资、总体资金回报率不高的环境中,获得优质的资金来源,支撑养老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金李说。
尽快推动信托机制用于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
受信托业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影响,以受托服务为特色的服务信托受制于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因素,仍处于起步阶段。
例如,信托机制在其他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领域尚未充分运用,在预付式消费、分享经济、物业维修基金等领域,资金管理的信托机制还未运营。
2020年11月17日,银保监会称,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信托机制用于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信托业务。引导信托业利用信托在财产独立性、风险隔离、账户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优势,积极发展预付款信托、资金存管信托等服务信托业务。目前,银保监会已将上述内容纳入信托业转型改革方案,正在推进实施。
金李称,信托具有财产独立和破产隔离的制度优势,若运用信托机制管理涉众性社会资金,可有利于提升涉众性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例如,共享单车押金、养老院缴费、物业维修基金等民生领域未被覆盖,应尽快推动信托机制用于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把资金收取方作为委托人,以预收的社会资金作为信托资金,交付给信托机构设立涉众性社会资金信托。
“强监管倒逼信托业转型,信托公司持续压降融资和通道类业务规模,调整结构,从过去的注重规模转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向服务信托,这才是未来信托公司长久的竞争力所在。”金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