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矫月
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8)榜单中,青岛位列全球第47位,成为继上北深广蓉之后,中国第六大金融中心城市。正值青岛获批打造国家唯一一个以财富管理为主题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七周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青岛众多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深入了解青岛金融业发展情况。
青岛金融业捷报频传
实现历史新突破
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判断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据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青岛金融业GDP增加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青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1.8亿元,同比大增7.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的比重也分别上升至6.9%和11.3%。而在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仅有521.3亿元”。
同时,青岛两家本土上市银行表现亮眼,总资产方面双双突破四千亿元大关;兴华基金正式启动,填补了山东省公募基金的空白;光大理财和青银理财的落地,青岛理财行业开启双子星时代;待批复的恒丰理财拟落户青岛,如成功落地,青岛将成为继北上深之后理财子公司第四大聚集城市。广发银行、亚太财险、财达证券、英大期货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青岛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80家,拥有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在内的七大金融牌照,在金融业百花齐放的背景下,青岛正努力实现经济加速跑。
资本市场开疆辟土
数量质量双提升
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也成为青岛决胜新一轮城市竞争的筹码。
在山东省内,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更是一骑绝尘。《证券日报》记者从青岛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20年青岛辖区累计过会企业达12家。目前上市公司总数62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8家,另有4家企业过会待发行,6家企业在审,21家企业在证监局辅导备案”。
此外,记者还被告知,建邦股份、丰光精密两家公司成功跻身新三板精选层。港信期货已获证监会批复,成为期货行业27年来首次新设公司。除了已经取得的成就,意才证券、华海证券也在等待受理。这些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无不展现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锐意进取的不凡实力。
青岛的目标不止于此,在开年举行的青岛上市公司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提出,青岛要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市上市公司市值实现翻番增长。到今年末,要确保新增境内外过会及上市公司15家,力争达到20家左右,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
城市间差距不断拉大
人才供给问题亟待解决
诚然,青岛金融业发展蒸蒸日上,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青岛拟打造财富管理高地和创投风投高地,然而学习对象深圳早已成为全国创投风投机构数量最多、发展最好的城市。面对这一强劲竞争对手,赵豪志不无忧心的说:“创投风投是青岛金融业一张闪亮的名片,目前深圳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投风投机构在深发展,青岛要有危机意识。”
2014年深圳和青岛之间的GDP差距是7309.88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扩大至15269.68亿元。先天经济劣势,让青岛难以从经济政策上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相抗衡,也成为青岛未来发展的软肋。
金融业人才缺乏是青岛金融业发展的又一短板。某金融公司业务负责人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时表示对青岛金融业人才缺乏的担忧。“青岛虽然政策扶持力度优厚,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整体来看,青岛的人才供给问题一方面是人才无意向留青,另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调查数据显示,青岛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仅排在全国第十六位,反映出对于人才吸引力的不足,“高房价低工资”成为人才放弃青岛的主要原因。
青岛金融业从业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占比较少也成为另一重要问题。某金融从业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青岛一些金融企业为寻觅人才不得不专门设立北京、上海分公司,将一部分业务部门迁址,寻觅当地金融高层次人才,扩充企业综合实力。不过,这恐会造成青岛金融机构总部空心化问题,对青岛金融业发展并无益处。无疑,这是青岛急切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