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6%以上”刷屏了。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设定为“6%以上”。
“中国重设年度GDP目标”——不少海外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关注。
2020年全国两会上,鉴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形势面临极大不稳定不确定性等因素,我国从实际出发,没有设定GDP增长的量化目标。
而去年一年,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年GDP增速目标“回归”,一方面印证我国经受考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这个“时”,另一方面也昭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势”。
把今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出于什么考虑?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几处表述——“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换句话说,设定GDP增速目标,不只要考虑眼前这一年的情况,也要统筹考虑接下来几年,尽可能避免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忽高忽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而翻开5日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的年均增速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从这个角度看,把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符合“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要求,是留有余地、较为稳妥的,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除了6%以上的预期增速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5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看,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一些先行指标保持景气区间。发电量、用电量保持20%以上的增幅,铁路日装车量等货运指数保持10%以上的增幅。
由于基数的原因,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预计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比上升,全年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回应了哪些百姓期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新举措令人关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民生清单”既强调纾困兜底,又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诸多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民生清单”里得到正面回应。
就业: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就业政策,一是聚焦稳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二是拓渠道: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三是提质量: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
此外,随着零工市场不断扩大,外卖骑手、货车司机等劳动者的保障问题,屡屡成为新闻热点;报告对相关问题予以关注,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对于国家投入“真金白银”的就业补贴有切身体会:“在政策鼓励下,我们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和技校毕业生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去年实现营收增长45.8%,稳住企业就是保住了就业。”
生态环境: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报告提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报告还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此外,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表示,这些举措将倒逼企业生产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企业而言,既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教育: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追求更公平、更高质量是报告提出的教育发展理念。“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提法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此外,对于不同教育阶段透露了新的政策导向: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说,报告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当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弊病,进行了充分反思和建设性制度设计。
医疗: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再增30元,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报告提出,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
报告还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表示,随着医保资金“池子里的水”不断增多,希望作出更多政策安排,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医保待遇;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应对老龄化:未来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报告在概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今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针对老年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报告还具体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政局局长邓进秀表示,应对“银发潮”,除了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还应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新模式、发展“养老+”新业态等,给老年人提供更多可及的“身边、床边、周边”养老服务。
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
报告提出多项拉动消费的举措。除强调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健全城乡流通体系,运用好“互联网+”等政策重点,比如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报告还提出,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
“稳定和扩大消费,有利于充分持久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带动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报告提出“疏堵结合”的措施:一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一方面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报告还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说,上述举措表明,“房住不炒”的政策信号十分明确,同时调控政策更加趋向目标精准、措施有力。
乡村振兴: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报告对于“三农”工作重心如何转移、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明确部署。报告提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报告还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此外,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脱贫只是新起点,巩固成果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尽快发展乡村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马慧娟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