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开闸后,近期平安银行和工商银行“尝鲜”落地首单业务。
从公开竞价情况来看,有16家受让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AMC”)参与竞价,竞购踊跃。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表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进行出清,可以快速收回被长期占用的无效资金,并将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行业、地区和群体中。
今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只增不减,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破冰”,有助于银行进一步“甩包袱”。一家地方AMC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未来处置规模可能会激增,不排除银行近期会密集通过市场转让不良资产包。
关键要“走通”业务流程
平安银行的首单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本息金额共计1773万元,底层资产为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起拍价100万元,成交价289万元,溢价189%,由东方资产中标。
工商银行同步转让5单不良资产包,其中3单为个贷不良资产包,底层资产为个人消费信用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共计3720.87万元,起拍价为0元。其中,国厚资产竞得首单个贷不良资产包,成交价360万元。
上述不良资产包均采用多轮竞价方式,均溢价成交。
此前,银行不能批量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对公不良贷款也只能以3户及以上的数目进行“组包”,直至今年1月开闸。其中,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可参与试点批量转让。
资产包选择首先要符合监管要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走通”业务流程。
对于首单选择20户组成个贷不良资产“小包”,平安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首单小包尝试,重在通顺流程和与AMC建立业务联系、收集市场反馈,包内资产贷款品种尽量单一、整齐,便于意向受让方能尽快作出估值判断和转让沟通。”
估值测算尚不成熟
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试点参与主体过去都没有经验。记者获悉,在试点中参与主体碰到了不少难题。
前述平安银行人士表示,个贷不良资产户数多、金额小,财产情况查询难、消费者权益保障要求也多,与对公清收是两种方式。而AMC对公清收的相关经验很难复制到个贷不良的清收中,需重新摸索积累经验。
AMC有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但对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的经验尚有欠缺。业内人士认为,个贷不良资产回收周期长,AMC对此类资产如何测算财务指标、经营指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数据积累。
作为一种非标资产,个贷不良清收的最大难题还是估值测算。上述平安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对批量个贷转让估值还没有成熟测算方法,批量转让主要采取抽样估值。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不断优化的分析模型,目前评估机构短期内还无法拿出成熟的估值报告。
正是因为估值难,平安银行此次首单只选择20户组包的“小包”形式,因为,“小包”可以借用传统逐户评估方式尽快确定资产价值。记者获悉,平安银行首单个贷不良资产包定价,是在充分尽调和清收的基础上,通过单户估值,全部资产估值累加得出资产包估值的方式定价。
银行“甩包袱”力度加大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银行业处置了大约3万亿元不良资产。
今年,银行业“净表”行动力度只增不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明确表示,2021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力度不减,可能还会加强。
个贷方面,信用卡不良余额就有明显上升。《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
资产质量承压之际,诉诸批量试点转让,是否会成为出清银行零售不良的主要通道?
平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该项业务处于试点阶段,根据监管部门稳步推进原则,到正式实施阶段还需一个过程。
记者获悉,试点首单业务落地后,各银行信用卡中心对此颇为积极,将进一步探索是否可以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出清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