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三种本土研发的新冠疫苗,但产量却跟不上,作为疫苗大国的俄罗斯,最近有点烦。
2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丘马科夫联邦免疫生物制剂研究与开发研究中心研制的全病毒灭活疫苗KoviVak在俄注册。这是俄罗斯自主研发的第三款新冠疫苗。加上去年8月中旬在全球率先注册的首支新冠疫苗“卫星V”(Sputnik V)以及10月注册的第二款新冠疫苗EpiVacCorona,目前,俄罗斯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拥有3款注册新冠疫苗的国家。
根据俄政府公布的计划,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新冠疫苗的总产量将达到8800万剂,其中“卫星V”疫苗是主力军,将达8300万剂;EpiVacCorona疫苗为500万剂。
作为全球首支新冠疫苗,“卫星-V”在亮相之初由于并未完成III期临床试验而备受争议。负责“卫星-V”疫苗海外市场推广的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IDF)公布的数据显示,“卫星-V”疫苗已在26个国家获批使用,其中除俄罗斯与近周边国家使用外,拉丁美洲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巴拉圭,亚洲的伊朗、巴勒斯坦,中东的阿联酋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该疫苗的买家。
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研发竞赛中,俄罗斯政府的雄心是:希望俄产疫苗能最终惠及10%的全球人口。目前俄已生产超过1000万剂“卫星-V”疫苗和约8万剂EpiVacCorona疫苗,近期将开始KoviVak疫苗的工业生产。
国内原材料告急
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提供的信息显示,在俄罗斯国内,有6家生产商负责生产“卫星-V”疫苗,另有两家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加入生产。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表示,上述企业生产的“卫星-V”疫苗将100%用来满足俄罗斯境内的需求,估计等到今年6月后,完成俄境内全民接种的指标后,再重调整产能,以供出口。
但由于俄国内民众对本土研发的疫苗存在种种顾忌,导致目前俄国内的接种率并不高,今年6月前能否实现全民接种的计划,依旧存疑。除了民众的接种率低外,俄境内的“卫星-V”疫苗产量也在“拖后腿”。俄媒报道,原本,俄政府计划到去年底,“卫星-V”疫苗的产量能达到3000万剂,但真实的产量仅完成了1/3。本地生产商缺乏原材料,是俄疫苗生产滞后的主要因素。不过,德米特里耶夫表示,上述问题已有所好转,到今年3月底,“卫星-V”疫苗的月产量能从此前的250万剂提升到350万剂。
对于最新出炉的第三款本土研发的新冠疫苗,喀山联邦大学精密与再生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主任阿尔伯特·里兹瓦诺夫表示,比起另外两种国产疫苗,KoviVaK更适合加强免疫。“如果某人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并且需要在一定时间后增强免疫力,我认为该疫苗是更好的选择。”里兹瓦诺夫表示,“它将帮助恢复有机体的免疫记忆,在10~12个月内免疫力开始下降的时候对其进行增强。”
国外生产面临当地监管
在国外,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已与位于10个国家的15家供应商签订了“卫星-V”疫苗的生产合同,总计将生产14亿剂上述疫苗,覆盖7亿人口(按每人接种2剂计算)。这就意味着,目前,海外生产商的产能攸关“卫星-V”疫苗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在上述海外生产商中,位于韩国、印度、伊朗的生产商所生产的“卫星-V”疫苗将出口至第三国;在巴西、塞尔维亚生产的“卫星-V”疫苗将优先供当地使用。
不过,承担着“卫星-V”疫苗海外市场近半产量的印度和巴西的生产商已表示,他们尚未开始大批量生产。去年11月底,俄罗斯与印度制药公司Hetero达成协议,每年生产1亿剂“卫星-V”新冠疫苗。但Hetero表示,在大批量培养疫苗生产所需的病毒前,还在等待印度当地监管机构的审批,而培养病毒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卫星-V”疫苗巴西的生产商Uniao Química则表示,目前仅处于试生产环节中,估计要到4月才能实现每月800万剂的产能。在未来6周,巴西政府还将从俄罗斯进口约1000万剂疫苗。
而承担净出口任务的韩国生产商GL Rapha目前也没有实现与俄签订合同中所要求的月均1.5亿剂疫苗的产能。目前,GL Rapha已将上述任务外包给其他公司,以求扩大产能。同时,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还在与韩国绿十字公司(GC Pharma)谈判,推进“卫星-V”疫苗在韩国本土生产的事宜。
伦敦科技分析公司Airfinity创始人汉森(Rasmus Bech Hansen)认为俄罗斯方面的预估有点乐观,“每家生产商看来都或多或少地都遇到点问题,要提高产能、确保数量,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外包商,更存在不可控因素。”
对于欧洲市场,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表示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递交申请。此前,欧盟已出台了一套紧急批准机制,给予成员国在引入非欧盟国家生产的疫苗时更大的自主权。根据这套机制,成员国可自主决定是否紧急使用外国疫苗,而无需经过欧盟医药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但成员国政府需为此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