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突破80亿元,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这一组组数据,展示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彰显了消费的新特点新变化。
市场分析指出,就地过年政策影响下,春节假期消费市场呈现地域和结构分化。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展望全年,仍然看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预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或达14%左右,将是经济复苏空间最大的一块。
部分地区部分领域
消费火爆
据报道,经铁路部门等多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响应号召,全国大约有超1亿人就地过年。春运的火车票不用抢,电影票“一票难求”是2021年春节消费新景象的一个缩影。商务部表示,春节期间,多部国产电影上映,引爆假期电影市场。今年开年仅一个半月,电影票房即突破10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据统计,截至2月18日零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
同时,各地公园、景区、博物馆、滑雪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客流量也明显增长,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等预订火爆。有关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延庆、密云、怀柔等郊区住宿消费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上海崇明、青浦、嘉定等郊区住宿消费额增长2倍以上。此外,春节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服务消费呈现地域和结构分化,不同层级城市、以及不同消费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就地过年政策影响下,主要城市假期的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明显好于往年。而返乡人员减少,对一些人员输出地的假期消费,可能形成一定拖累。如:初一至初三累计来看,票房增长最高的是一线城市,增幅约44%,而三、四、五线城市的票房增幅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在花长春看来,电影市场在2021年初已基本恢复元气,就地过年使得驻留城市的人群数量较往年增加,潜在观影人群规模扩大。同时,就地过年促使消费从农村流向城市,限额以上消费相对受益。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作为一个广受关注的指标,春节票房的亮眼表现具有积极意义。
线上消费快速增长
“春节假期,国内城际迁徙规模下降,但货流增加,城内出行活跃度提高。分渠道看,总体消费中较大部分由网络消费贡献,主要是就地过年拉动的食品饮料和通讯电子。”花长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据商务部介绍,疫情防控带动安全、智能消费迅速壮大,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发展,网购年货、“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今年春节新潮流。借助不打烊的网购、快递等渠道,就地过年群众与家乡亲人互寄年货特产。
数据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部分外卖平台线上餐饮消费额增长2倍以上。除夕当天,有的平台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70%。
此外,新型消费表现亮眼。随着5G和4K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人随时随地“云”过年。北京、深圳、苏州等地发放上千万元的数字红包,让当地群众率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特殊年味儿“大礼包”。
如何影响
一季度社零表现
由于是全年第一个黄金周假期,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的表现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从总量来看,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同比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但由于与往年公开发布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市场对这一表现的评价并不一致。有分析认为,2021年春节消费已超疫情前的2019年。
不过,花长春表示,剔除低基数后,总体消费增速偏弱。虽然部分领域和一二线城市消费火爆,但“就地过年”会对消费短期产生小幅拖累。太平洋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曦也在研报中指出,根据推算,虽然2021年春节假期消费市场总规模创新高,但增速表现仍然疲软。
冯煦明谈到,电影票房单项数据很亮眼,但在总量中占比太小,对宏观经济全局影响有限。线上消费是趋势性变量,毫无疑问会对一季度经济带来正面影响。但从绝对量上来看,线上消费对于一季度数据的影响幅度较为有限,不足以抵消线下消费的相对收缩。
“从已发布的数据看就地过年对消费的影响比较大。疫情之后,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降低。目前来看,一是收入增速尚未恢复正常,家政、餐饮等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仍然较弱;另一方面,消费倾向总体来看尚无明显恢复,疫情之后大部分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储蓄意识增强,短期来看消费意愿结构性地降低了。”冯煦明表示,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已经转向服务消费,但大部分服务消费领域供给存在抑制。
展望全年,花长春表示,仍然看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预期全年社零增速或达14%左右,将是经济复苏空间最大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