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疫苗还是在原创药的研发环节上,非人灵长类动物都是关键的一环。针对新冠疫情的疫苗和药物研发也加大了其需求量。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就有几位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任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国家乃至全球都在积极研发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而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环节链接、长周期的工程,化合物的发现和早期临床前筛选和评价是新药研发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临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是判断新药能否进一步研发的关键。
“药物临床前安评需要动物实验。无论是针对新冠疫苗也好,或者抗新冠中和抗体,都需要非人灵长类动物来验证它的有效性和更为重要的安全性。而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没有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基地。”她说。
她告诉记者,对于国内2岁以上的优质实验猴,国外跨国公司会提前预购、订购。“从2019年下半年至今,实验猴的价格从1.5万元/只飙升到了6.2万元/只(折合近10000美元),而且出现一猴难求的局面。目前中国90%的实验猴都控制在私人企业手中。”
任进建议,上海市可启动实验猴政府定点采购计划。比如,相关部门能否去现有实验猴繁殖饲养基地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将实验猴的资源调拨纳入政府资源调配规划,首先满足国家战略项目需求。另外,是否可以有条件地打开实验猴进口的通道,紧急从国外调拨实验猴资源,统一调配、统一定价,并对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调配和使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伟国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建议保障上海市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供应。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受到疫情以及进出口暂停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实验猴需求量大幅上升,上海出现了实验猴紧缺的情况,“也反映出我们在实验猴战略资源上储备不足的问题”。
他解释说,新药研发方面,实验猴主要用于新药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以及药理、药效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大部分在进入临床前,都必须在实验猴上进行安全性评价。而近5年来,随着国内生物医药研发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新药安评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前研究所需的用猴量逐年增加。另外,由于实验猴由于其与人类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对于疫情有高度的易感性,使其成为疫情发生后最有效的实验动物对象。
针对上述问题,沈伟国提出加强省际合作、规划建设实验猴的战略培育基地、前瞻布局开发高附加值的模型猴三个方面建议。“比如相关部门来规划建设实验猴的战略培育基地,定位实验猴战略资源的功能保障,以及用猴市场的补充。”此外,他还表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布局开发高附加值的模型猴,上海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可以由科委牵头,依托上海有模型猴研发能力的机构和企业,通过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项目等支持上海模型猴的研发,开发高端疾病模型猴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来满足上海未来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研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