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竞争力正在向基础研究前移。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对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与该省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科研需求相比,更显杯水车薪。
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连续三年呼吁湖北要着力补齐基础研究投入短板。
今年湖北“两会”期间,杜耘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主要省市近年来不断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平台和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湖北如再不建立科学的基础研究投入规范管理和稳定保障机制,在国家未来战略布局中,将面临竞争力不足的严峻局面。
众所周知,湖北是科教大省,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两院院士、国家创新群体、国家杰青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国家级人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2019年,我国R&D经费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23%。湖北省2019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为957.88亿元,居全国第七位;占GDP比例为2.09%,居全国第九位;但基础研究占比仅为4.5%,远低于6.03%的全国水平。
杜耘调研发现,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加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大幅提高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始终保持在2亿元以上规模。而湖北的这一经费规模每年虽有小幅增长,但至今仍不到1亿元。
“这直接导致湖北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发展胜势的转化”。杜耘说。
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7年湖北省基础研究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第5位,被近年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江苏、广东超越;2018年,其全国排名再降一位,被2017年紧随其后的浙江超越。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的最新数据显示,湖北去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9.62%,全国指数为72.19%,排在全国第八位;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为66.26%,全国指数为70.76%,排在全国第十位。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殷实的源头创新作为引领,而基础研究可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必要的源头创新。杜耘认为,湖北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就必须抢抓国家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机遇期,融入主赛道、跑出加速度。
杜耘建议,湖北省级财政应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在一级专项科目中专门增设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设立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资金,资金规模应在2亿元以上,重点支持自由探索、原创性研究,鼓励从0到1的突破,尤其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的科技奖励;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加快推进湖北重大基础研究平台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