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不断蔓延,新冠疫苗接种成为关注重点。目前,中国率先启动了重点人群的接种,后续将展开普通人群的接种。
在普通人群中接种的先后优先顺序,是否也有说法?
1月21日,《Science(科学)》杂志上刊发了一篇研究论文《Model-informed COVID-19 vaccine prioritization strategies by age and serostatus》(模型引导的按年龄和血清状态划分的COVID-19疫苗优先策略),研究者通过流行病模型建立的疫苗接种优先级,发现优先推广年轻人接种可减少新发感染率,优先老年人接种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当疫苗供应尚不能满足全人群接种时,年龄优先策略成为重点。优先20-49岁接种可以将累积发病率降到最低,也就是可以将传播率降到最低,而优先接种60岁以上人群接种,可以降低死亡率,到底该如何选择?
在2020年12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公布了中国新冠疫苗接种计划。曾益新介绍,从2020年6月份开始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12月15日,又开展了重点人群的比较大规模的接种,这可以称之为接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重点人群、感染风险比较高的人群进行接种;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的批准,根据疫苗的供应保障能力提升情况,将逐步扩大到高危人群,也就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容易发生重症这类人群的接种,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第三步,再扩大到全人群的接种。
从《Science》最新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优先接种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的确可以减少因新冠病毒感染而带来的死亡,但由中年人引发的感染率就无法降低。在疫苗供应受限的情况下,保障最大程度的生命安全需要被列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