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来,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先后成立,欧洲最大资管公司东方汇理(Amundi)和中银理财合资的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也在去年9月成立,自12月至今已发行3款产品。
众多机构都在观察,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和中资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有何差别?权益资产的投资管理体系有何不同?外资理财如何看待A股后续走势?
带着上述问题,第一财经记者日前走进汇华理财,采访了投资经理董伟炜。
差异化与“全球本土化”
值得一提的是,董伟炜是少有的从基金公司直接加盟理财公司的“公募老兵”,曾在光大保德信基金任职13年,曾任光大安和、光大行业轮动基金经理,上任不久后就发行了一款全市场罕见的风险级别在PR4的混合类理财产品,权益配比最高可达80%。据记者了解,中资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更多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等PR2、PR3风险等级的品种为主,发行PR4及以上风险等级产品的理财子寥寥。
据第一财经记者对近20家理财子公司的观察,由于继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财资产,其中包括很难进行净值化转型的非标资产、PPP、永续债等,当前仍面临较大的转型过渡压力。此外,由于薪酬体系的限制,投资经理多以母行早前的资金池管理人员为主,尽管新招的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也有不少,但要通过社会招聘到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还比较难。当前理财子产品的整体权益投资占比约在5%~1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委外给了公募基金等机构来管理。
相比之下,没有历史包袱且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的外资理财公司则可以把步子迈得更大。以汇华理财为例,与过往通过非标资产来增强理财收益不同,其目前主要通过标准化资产,特别是权益资产增强理财收益。“我们没有存量的理财,同时外方股东在欧洲有关于低风险资管产品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所以我们从第一天起就将资产端的主动管理能力和风控体系的结合放在首位。”董伟炜对记者表示。
此前已结束募集的由董伟炜管理的PR4级产品的权益配比最高可达80%,令市场感到惊讶。对此,董伟炜表示,“发行PR4产品,主要是着眼于长远布局完整的产品线。同时,希望能通过该产品为客户提供一个净值化转型的可见样本。”此外,东方汇理在欧洲有1.6万亿欧元的管理规模,对中国市场有巨大的配置需求,未来不排除欧洲母公司通过汇华理财来增配A股并进行主动管理。
对于自2017年开始涌入中国的众多外资资管巨头,各方感觉接地气不易。对此,董伟炜表示,“汇华理财内部喜欢用一个词——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意思是把外方股东的风控、投资理念的优势和本土的人才及渠道优势结合起来,旨在做出高夏普、低波动的理财产品。”
那么,公募老兵在外资理财如何进行权益投资?他表示,“投资操作分为仓位、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三方面。在操作层面,并不会一味地买入并长期持有,而是根据风险收益比来进行动态调整,这就会体现出一定的换手率,同时会结合主动风控和被动风控这两部分风控系统来控制风险。”
一般而言,长线外资并不待见高换手率,这甚至是其考核基金管理人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中国必然要进行适度调整。董伟炜坦言,“我认同超高换手率是不好的,但适度的换手率有一定存在价值。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投资者对股票会有一个预期收益率,但投资标的如果短期出现很大涨幅,就会压缩风险收益比,因为基本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这么大变化。如果依然按照涨之前的比例持仓、不做动态优化,这可能是有点问题的。”
看好科技大赛道
2021年,中国股市开年就受到全球资本的追逐,截至22日10:43,上证指数报3601.64点。北向资金更是在1月8日大幅净流入超206亿元,创下沪股通开通以来单日净流入次高,显示出海外主动资金已蠢蠢欲动。
对于未来的市场走势,董伟炜认为上半年机会或更大,“只是节奏和结构的把握可能比2020年更难,因为过去两年核心资产涨幅较大,估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且周期性板块也已在供给趋紧的疫情背景下大涨,倾向于采取一种均衡的组合策略去把握。”在他看来,在两种情形下,市场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经济超预期复苏导致全球货币政策紧缩,以及疫情的反复超出预期。
他认为,几大方向值得关注:受益全球共振复苏的出口、化工和资源品;线下经济的恢复,例如旅游、酒店娱乐、餐饮、医疗保险等;高景气度的新能源、半导体、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云计算等。长远来看,科技是未来10年较好的大赛道,但“马太效应”仍然明显,因此一旦抓住真正能走出来的企业,回报率可能是惊人的。
此外,董伟炜认为,几大趋势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首先,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增配刚刚开始,经高盛测算,主动资金仍低配中国4个百分点;中国居民对权益资产的配置仍大幅落后于发达市场,未来提升空间巨大;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出现系统性的改善,同时IPO提速,因此随着很多流动性差、质地差的公司退出,新鲜活水持续涌入,整个池子的水质也在提升,这将长期有益于权益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