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股比限制放开,QFII、RQFII额度限制取消,近两年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相继落地后,2021年将是外资实质推进在华业务的一年。实现从控股到独资,申请更多牌照,深入布局中国,外资正在朝此方向迈进。
2021年摩根大通迎来在华运营百年庆,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集团在华业务“两步走”,第一步拿牌,第二步继续拓展业务,现阶段正在谋求对旗下证券、基金、期货等多平台的独资。
“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有代表性的年份里达成对业务板块、条线100%控股的目标。摩根大通希望谋求对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上投摩根等实现独资,相关事宜正在推进中。”梁治文说。
一方面提升“话语权”,另一方面扩宽业务领域。据了解,摩根大通正在关注证券托管、商业银行服务、融券、衍生品等方面的业务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完成了布局中国这个长里程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拿到已有主要法律实体的独资,掌握完全管理旗下主要业务板块的能力。”梁治文说,近两年,摩根大通将继续加快发展脚步,推动产品、人才等多项配置落地,在中国市场夯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关键领域谋求独资
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影响,梁治文说,总体来看,过去一年摩根大通在华业务表现稳健,业务量、盈利和利润均创新高。
“与利率挂钩的业务受到一定冲击。然而,由于2020年市场波动大,市场交易量和企业融资需求增长非常多,因此我们的债券和股票交易部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表现强劲。”梁治文说。
与此同时,中国区证券、基金、期货、法人银行等业务同步推进。近两年,摩根大通在华布局持续深入,有希望拿下多个“首家”。
2020年3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在沪正式开门迎客,是首批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同年4月,摩根资管宣布与上海信托达成初步意见,将拟收购取得合资企业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至100%,如相关交易顺利,摩根资管有望成为首家全资收购中国公募基金的外资金融机构;同年6月,摩根大通期货成为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
“中国是一个往前看的市场,是未来形势主导的市场。如果没有相关业务牌照,我们将很难参与很多国内的发展和创新机遇。”梁治文说。
拿牌照已抢先一步,谋求100%控股,则是下一步目标。
“拿到牌照之前,很多事情是很难办到的。”梁治文说。而下一步,在关键领域拥有独资法律实体,将更有利于外资履行其对经营理念、合规、执行能力、公司策略等做出的承诺。“实现全资控股有利于我们完全地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管理理念、业务与合规标准与本土业务接轨。”
他同时表示,从此前与国内企业合作经验来看,在双方兼容性、互惠性匹配的条件下,中外资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业务模式,摩根大通未来不排除继续和中国国内企业合资合作。
产品本地化“接地气”并非易事
持续谋求独资的同时,推动现有业务落地也是在华发展的关键。
目前,摩根大通在华四大业务板块同步发展,并形成协同效应。例如,证券领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于2019年12月获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许可证,2020年3月正式开始开门迎客,目前提供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以及证券承销与保荐等金融服务。
据了解,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投行业务进展顺利,研究部已发布300余份研究报告,覆盖近200家A股公司,整体处于稳步引入更多客户的阶段。
“要实现产品本土化,接地气,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梁治文说。
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是外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产品和服务的如何落地,国内监管的具体管理,客户体验有哪些关注点,如何对接我们的全球模式等方面还有一些差异,都需要我们进行优化和做出本地化的调整。”他说,打造最有效的在岸运营模式是摩根大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力方向。“希望在2021年继续稳妥地扩大客户和产品覆盖率。”
受益中国金融市场更大力度开放
外资机构在华展业的环境与成果,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和开放政策息息相关。
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但中国对外开放并未减速。年内,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提早全面放开,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等。
“摩根大通在华业务的发展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快。”梁治文说,外资的深度参与,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坚持的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提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加强合规监管的监管理念和方向,对外资而言非常重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股比限制的取消、托管业务资格的落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都给予了外资更深入参与中国市场的机会。
在华展业,外资还有哪些方面的诉求?
“举例来说,对外开放后,现有监管规则中关于外资证券公司配套制度不足、对共性问题缺乏规定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当然,这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配套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梁治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