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持续一年多之后,超级传播者开始出现,事实证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在增强变快,行走的无症状传染源依然是巨大的威胁。
1月16日,吉林省通化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称,1月16日0时-10时,通化市在集中管控人员中,经主动筛查发现,核酸检测49人为阳性,经临床专家组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均为源升品质生活坊培训活动引发疫情所产生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
截至1月16日10时,该条传播链上的感染者已增至81人,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均与1月13日通报的黑龙江省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有关联。
其中61人与通化市源升品质生活坊有关,住在通化市东昌区、老八中山水佳苑等地;20人与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艾尚瀚邦养生会馆有关,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住在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新屯村,其余均住在范家屯镇。
1传81!很显然,新冠病毒已出现了超级传播功能。超级传播者的出现,原因是什么?会给防控工作带来哪些变化和难度?
超级传播者出现原因之一:“亲和力”增加,病毒载量提高
很多事实不断证明,新冠病毒异常狡猾,为了生存下来,不断在变异,“亲和力”在增加。
大连出现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的病例,北京也出现个别病例检出阳性时间超过14天……个别出现的超长潜伏期病例,会给无症状感染者带来更多传播机会,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
1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表示,最近,确实有几例入境人员在经过14天隔离,解除隔离之后又检测出阳性,并且导致了进一步传播的少数个案。
冯子健表示,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样的,目前还在做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是超长潜伏期,超过14天;也有可能是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试剂敏感性不够;还可能是在隔离期间,在隔离环境里受到感染,在解除隔离之后才检出阳性,并造成了进一步传播。
一位临床医生告知第一财经:“部分轻症患者核酸阳性的时间会很长,在临床上遇到最长的是180天。”
对于无症状期的传染性,各种研究都已经证实它的存在。德国研究者对传播链不明确的聚集性疫情病例标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而病原学研究结果也显示,感染者在潜伏期末具有传染能力。
超长潜伏期显然会带来更多传播机会。
“超长潜伏期只能给无症状感染者带来更多的传播机会。从目前已有的流调信息可以发现,新冠病毒传播性更强,速度更快,这个特点在聚集性人群内更突出,但凡与带毒者有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这比2020年的传播系数要大的多。”一位流行病学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
2020年3月份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给出了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能力研究数据,研究者认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6.3%,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11%。研究者认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那时的研究还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在感染率上无差异,但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发生了变化。
根据2020年12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的通报,B.1.1.7突变株更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估计传染性增加40%~70%,传播指数将达到1.5~1.7之间,这比原来的新冠病毒1.1的传播指数高了0.4~0.6。传播指数的提高,意味着该病毒传播的人数将提高,防控难度加大。
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B.1.1.7突变株在传染力上会超过此前的G614D,成为新冠病毒的新任“代言人”。这一判断与英国变种病毒短时间内感染的范围相关:在两个月内,B.1.1.7突变株病例已经占到确诊病例的50%。
这一传播速度与其变异的位点有着紧密关系,美国免疫学博士王宇歌认为,B.1.1.7突变株的变异点使S蛋白与人类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提高了1000倍。
研究者发现,B.1.1.7突变株感染患者的ORF1ab和N病毒基因拷贝数(病毒载量)显著增高;而这一现象在人群监测的检验中更为明显:35%的B.1.1.7突变株感染患者的病毒载量达到1千万-100亿拷贝/ml。只有10%的其他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能达到这一数量级。
传播速度快和病毒载量高,给更长潜伏期的病毒带来了更多感染病例机会,超级传播者的存在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无症状感染者成为另一种行走的传染源
“只要有感染者处于排毒时期,这个传播就存在,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目前的防控策略,一旦发现核酸阳性或者确诊,都是隔离处理和治疗,控制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链,不会导致超级传播链的形成。”上述流行病学专家表示。
在2020年1月23日,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呼吁改变武汉“37.3度”接诊标准,及早发现行走的传染源》的报道提出,“对于行走的传染源们,如何第一时间发现和控制,是疫情战役的一个决胜点。”
一年之后看,尚未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在后续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中可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的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小范围聚集性疫情,且有研究证据提示,处于潜伏期也存在一定的传染性。
在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冯子健曾表示:衡量超级传播现象,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衡量指标,叫做KAPPA值,对新冠病毒而言,这个值是0.1,意味着10%的病人或者感染者扮演超级传播者的作用,引发超级传播现象,剩下的感染者传播的数量很少,甚至很高比例的感染者并没有导致二代病例发生。
在人际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里面,“超级传播现象”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传播现象,从专业上来解释或者从流行病学角度解释,是指一个病人或者是感染者传播的数量导致二代病人数量超过大家都知道的基本传播数,或者是显著地超过这个数,就是超级传播者。
冯子健同时表示,“在疫情控制过程中,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识别哪个感染者会扮演超级传播者的作用。当我们观察到超级传播现象时传播已经发生了,所以我们只能事后来观察,看在什么场所、什么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超级传播现象。我们对这些场所、对这些人群的活动采取更多的防范防控措施。”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来讲,除了核酸检测,似乎没有更好的监测发现渠道,这也给未来地方防控带来了挑战。
冯子健表示,“现在初步证实,变异病毒导致的传染性增强了,衡量指标是续发率提高了,提高了大概10%-70%,家庭中的续发率也有显著提高。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看到这个病毒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增强。所在国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感染了新的变异病毒的人群和感染其他非变异病毒的人群,住院率、病死率并没有上升,表明病毒毒力没有发生变化。”
冯子健对当前的防控措施也给予了再次提醒:新的变异病毒的出现,它的传染性、传播能力的增强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我们对这个病毒采取的防控措施要相应的强化,过去防控这个疾病采取的措施力度如果是10分的话,我们现在要采取12或15分更大的力度来防控。
但冯子健同时认为,具体的措施不需要有新的调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人员入境管理,落地14天隔离,加强核酸筛查等,这些措施是不受影响的。防止境内传播的措施也还需要,包括个人预防还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等。当疫情发生之后,采取现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只要把它落实好,保持高强度,坚决有力,仍然能够有效阻止疫情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