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政策“不急转弯”的总体定调下,“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财政政策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强调“更可持续”,并“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2021年宏观政策操作为何提出“不急转弯”?主要因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这就意味着,财政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与经济发展情况更加适应和匹配。去年针对疫情所作的一些阶段性政策安排,即便退出也会有一个平缓稳妥的过程,实际上也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相较此前,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在延续“提质增效”的基调上去掉了“大力”二字,同时首次提及“更可持续”。那么,未来政策着力点在哪里?
从收入端来看,在2020年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中,让企业感受最明显、受益最直接的,当属减税降费。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已超2019年全年,其中以降费为主。
从“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到“完善减税降费政策”的变化,可以预见,今年减税降费规模应该很难超过去年。业内人士普遍分析,今年或更多向改革要减税空间和发展空间。
比如,适时适度调减增值税纳税档次和税率,逐步减低间接税的税收占比,优化税收结构,进一步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继续深化个税体制改革,对高端人才和教育投入加大减免力度,发挥个税的人才引导和收入调节作用,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积极性,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等。
“整体来看,2021年的财政政策已经不像疫情高峰时,需要那么大的政策力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
为了应对疫情,去年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压力明显增加。2020年前11个月,省本级公共财政中,仅有上海市实现了小幅收支盈余;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支缺口已达2.39万亿元,缺口超过2019年全年缺口的3倍。
因此,在“更可持续”导向下,今年财政支出强调“适度保持支出强度”“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是重点方向之一。具体来说,可以推动相应补贴和税费减免朝着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域,个税制度改革以及转移支付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也可以通过税收制度等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等;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上更多地体现财政作为。
财政收支不平衡压力加大,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已经成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政府会通过强化问责、统筹财政资源、硬化预算约束等措施筑牢风险防火墙。而在适度保持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下,预计赤字和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应不会太大,财政的“紧平衡”或是长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