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作为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细分赛道之一,第三方支付领域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遭遇不断趋严的监管环境。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共开出罚单68张,累计罚没金额超3.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元级罚单已不再是“稀缺”案例,其中有近半罚单涉及“双罚”,除了支付机构自身面临处罚外,监管部门对违规机构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来看,支付机构已经入冬。严监管仍在持续,支付机构被处罚往往是因合规意识淡薄、在经营中存有侥幸心理,或是合规岗位经验不足所致。”
两家支付机构
去年末均收超600万元罚单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并不手软。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示了两家支付机构的罚单情况,对深圳市腾付通电子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付通”)和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分别开出百万元级罚单。
公示信息显示,腾付通因涉11项违法行为被警告,并合计罚没614万元。11项违法行为类型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允许外包服务机构以特约商户名义入网并接收其发送的银行卡交易信息;未按真实交易场景、准确标识并完整发送、保存交易信息,确保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和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违规向不符合条件的特约商户提供“T+0”结算服务;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客户实名制管理制度;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特约商户检查制度;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支付账户限额管理制度;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变更事项。
财付通则因涉及8项违规行为被警告,并合计罚没877万元。8项违规行为包括:未按真实交易场景、准确标识并完整发送、保存交易信息,确保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和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务,发现客户疑似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未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违反条码支付业务限额管理规定;违规开展支付业务合作;未备案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未按规定时间保存交易验证记录;未能如实提供调查材料;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资质审核制度。
根据公示信息,财付通风控总监周治明对公司部分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被央行警告并处罚款55万元。
“双罚制能够督促相关责任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业务,使责任人在日常支付业务中更加尽职尽责。”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最高罚单
一次性罚没1.16亿元
从2020年支付机构所收罚单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额罚单在持续增多。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央行对支付机构开出的68张罚单中,包括1张亿元级罚单、5张千万元级罚单以及多张百万元级罚单。其中,商银信公司因16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一次性罚没1.16亿元,刷新了支付机构最高罚单纪录。此外,包括银盈通支付、开联通支付、裕福支付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被央行开出千万元级罚单。
在超千万元级罚单中,不乏知名支付机构的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例如,央行营业管理部给予新浪支付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65.89万元,并处罚款1718.44万元,罚没合计1884.33万元。时任新浪支付总经理的边江因对新浪支付未落实特约商户管理责任和违规开立与使用支付账户两项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35万元。
刘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开出巨额罚单,一方面,是为了惩罚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敬畏规则、尊重监管的市场氛围,遏制和震慑其他同业者,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证券日报》总结称,纵观2020年支付机构的罚单情况,可以看出,监管层对支付机构的合规工作非常重视,反映了支付行业从重从严监管的态势。从处罚金额及处罚频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处罚频次增加,伴随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科技水平的不断精进,违规支付机构的小动作已难以藏身;二是罚没金额屡破新高,对于情形恶劣、违规次数较多的机构,监管部门通过重罚表明其根治乱象的决心;三是双罚趋势显著,被处罚的个人既有管理层(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也有业务部门负责人,涉及风控、运营等关键部门,表明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在不断提升。
苏筱芮建议,支付机构应提升合规意识,建立基本合规制度;加强风控水平,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提升合规工作效率;适时调整策略,加大商户巡检等工作力度,防范外部风险蔓延。“未来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反洗钱工作,针对当前反洗钱领域的最新形势,加强研判并与同行交流,及时调整、高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