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个人的模型研究,今年的规模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将会拉动今年经济增长约1.57个百分点,其滞后效应还会拉动2021年的经济增长1.88个百分点,拉动2022年经济增长约0.39个百分点。”
在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研讨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首席财税专家许生如是说。
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我国出台了力度空前的规模性财政政策,包括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扩大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规模至3.76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和3.75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以增加政府投资力度,保障民生。另外,还动用新增近万亿级调入资金和结转结余资金保障预算收支平衡。
许生表示,今年我国出台了总规模12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约11.6%。与去年相比新增了7万亿元,占GDP约6.8%。
他认为,财政政策有时滞效应和动态累计效应,不仅促进当年经济增长,还会促进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因此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还需要考虑今年规模性财政政策在明后年的滞后效应。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首次由负转正(0.7%),机构普遍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2%左右,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规模性财政政策托底经济效果明显。
“总的来看,约12万亿元的规模性财政刺激政策几年中将总共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这超过预期。”许生说。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许生认为,2021年财政政策不搞急转弯,刺激力度应保持适度。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应朝着常态化方向回归,力度要适当。由于财政支出要保持一定力度,建议可以将财政支出增速保持在8%左右。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会因为经济增长而加快,预计收入规模会突破20万亿元。因此财政赤字率可以控制在3%左右。
许生告诉第一财经,由于一些以抗疫特别国债的名义筹集到的资金所支持的项目需要后续的资金支持,项目具有延续性,不能急转弯。2021年适当保留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发行规模可减少。另外,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可以保持近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
他认为,在统筹2021年将要推出的政策和2020年政策的时滞效应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综合拉动效应将达到近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