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应用的重点技术,站上了风口。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投资建设集团,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建科工是中国建筑发展钢结构建筑业务的主力军,是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团。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如何?中国建筑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12月23日,中国建筑在大湾区举办了2020年“新型建筑工业化”投资者开放日活动,来自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盛证券等30余家机构的共计40多名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研究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中国建筑董事会秘书薛克庆介绍了中国建筑经营业绩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取得的成果。薛克庆表示,公司始终重视以装配式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倡导新型建筑工业化,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取得快速发展,建造水平和建筑规模明显提高。中国建筑始终是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领军者和践行者,具备从科研、设计、生产制造、施工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细分领域均有广泛布局,在技术体系、智能制造、快速建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国家政策导向更加有力、市场需求培育更加细化,公司的装配式建筑业务将服务更多客户群体、项目类型和应用领域。
中国建筑展示智能建造成果
12月23日,《证券日报》记者跟随中国建筑及投资者实地考察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中国建筑智能建造工厂、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以及深圳市南山区档案馆项目。
在中建科工智能制造工厂,投资者参观了中建科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成果“面向钢结构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作为行业典范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暨ICT.2019高层论坛上进行经验分享。投资者们还考察了中建科工智能制造研发实验室及研发的智慧车库、智慧灯杆样板产品,并听取广东厂关于智能制造情况的专项汇报。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大幅提升了钢结构制造效率,被国家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的“建筑钢结构数字化制造关键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中建科工深圳市南山区档案馆项目,实地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观摩了BIM+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并听取了项目建设管理情况介绍。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依托BIM+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可实现智能监测,使施工环境更加安全有序、建筑质量更加优质可靠、劳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未来,中国建筑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做好基于智能感知等新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基于5G和新基建的新产品应用研究,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工厂研究。
投资者还参观了中国建筑钢结构博物馆,该博物馆已经成为深圳市新的网红打卡地点,向市民展示着传统建筑业的新发展、新趋势。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投资者详细了解了世界钢结构发展历史、中国钢结构崛起之路和钢结构前沿技术,同时了解到中国建筑所创造的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在钢结构领域的行业地位和潜在价值。
装配式建筑站上风口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推进装配式钢结构新型农房建设。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2021年即将拉开大幕,装配式建筑迎来新的发展窗口。
中建科工是中国建筑发展钢结构建筑业务的主力军,是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团。中建科工经营区域覆盖全球,以承建“高、大、新”工程著称于世,通过钢结构专业承包、EPC、PPP等模式在国内外承建了一大批体量大、难度高、工期紧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中建科工自主研发形成了绿色装配式建筑、智慧停车库、城市慢行系统等“钢结构+”系列新产品,在北京、深圳、厦门、成都等地成功应用。
薛克庆介绍,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疫过程里中国建筑所展现出的快速建造能力,背后凝结的正是公司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所积累的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等卓越成果。
“公司承建了国内26座400米以上钢结构超高层建筑中的23座,承建了世界已经建成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楼中的6座。”中建科工公司人士介绍,2018年,中国年产钢量首次突破9亿吨大关,但仅有7.4%用于钢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而在建筑业,2018年中国钢结构产值为6736亿元,仅占建筑业总产量的2.87%,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差距就意味着中国钢结构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上述中建科工公司人士介绍,目前公司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两大产品体系——GS-Building和ME-House。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