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政策声明及经济预期。利率决议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预计将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直至通胀升至2%及实现就业最大化。
对此,财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传递出三方面信号:第一,维持宽松规模不变,零利率将保持至2023年,美联储继续释放宽松信号;第二,全面上调经济预期;第三,全球货币宽松短期难以退出,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宏观固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月更新的点阵图显示,全部官员对2021年利率的预期均在0-0.25%的水平,与上月没有变化,对于2022年的预期也维持原状。点阵图仍然显示到2023年不会加息,但与上次相比,赞成加息的官员数量再度增加一位(共5位)。“不过,由于负利率空间暂时未被打开,零利率维持时间的长短,对市场的刺激已经较为有限,市场短期关注点将在QE规模和结构上。”
美联储在声明中仍表示疫情对经济的中期前景造成比较大的风险。对此,伍超明表示,与9月份经济预测相比,本次会议全面上调2020年-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测值,并下调同期失业率水平,表明美联储对未来经济修复信心有所提升。
具体看:其一,上调2020年经济增速至-2.4%,较9月份预测值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将2021年-2022年经济增速分别调增至4.2%和3.2%,较9月份均提高0.2个百分点;其二,全面下调2020年-2023年的失业率预测,由9月份的7.6%、5.5%、4.6%和4.0%,分别下调至6.7%、5.0%、4.2%和3.7%;其三,保持2020年通胀率1.2%的预测值不变,但同时上调2021年-2022年通胀率预测值0.1个百分点,分别至1.8%和1.9%,整体上仍均低于2%的目标水平。
美联储并未实质性调整购债计划,但是对QE的前瞻指引还是作出了一些调整。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每月至少购买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美元MBS,直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此前的表述一直是当前宽松的操作会在未来数月内维持。
黄文涛表示,参考上次议息会议的纪要,多数官员希望将指引更新为结果导向型的表述,和更多经济指标进行关联。本次调整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思路的反应。尽管没有明确实质性进展的确切指标,但美联储已经将此前相对主观的指引转化为有一定客观标准的描述。
“这一变化可能有两个信号值得关注。”黄文涛说,第一,美联储将使得市场预期与自身的法定目标更加趋于一致;第二,经济复苏可能已经有一定基础,未来的节奏是主要变数,因此美联储接下来的行动将逐步开始参考具体的经济条件,未来半年随着疫苗落地,QE进行缩减的概率或增大。
那么,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什么时候会退出?伍超明认为,“短期内难以退出”。他解释道,受天气转冷影响,近期美国多地疫情再度加重,导致经济和就业复苏有所放缓,如11月份美国经济非农就业明显不及预期,12月份Markit制造业和服务业PMI亦分别较上月回落0.2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连续多月维持强劲增长的态势。往后看,疫情冲击远未结束,叠加美国政治动荡风险增加,其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短期难以退出。
“此前,欧央行在最新的议息会议中进一步提高量化宽松规模,延长宽松货币政策期限,未来全球金融脆弱性面临进一步提升风险。”伍超明说。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