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捷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更需要一个处于枢纽位置的资本市场对要素、资源实现高效调动和配置优化。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资源配置、资产定价、风险管理三方面,因此,其不仅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发挥着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预期引导枢纽的重要作用。”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淑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分析人士认为,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必将担当重任。资本市场既是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筹资者、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各级各类市场主体的重要枢纽。所以,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资本市场应进一步发挥好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的枢纽作用。
从“发挥”到“增强”
枢纽功能表述升级
首次提出“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在2018年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2020年4月7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再次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
今年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此次会议对“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表述与前两次会议的表述变化了两个字。会议强调,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到“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相关表述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参与程度的不一样,增强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也要与时俱进。
陈雳认为,当前“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是资本市场需要重视的两个命题,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更重视需求侧改革升级,对产业和经济而言,资本市场要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以及中介服务功能,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降低资金的引入成本,帮助企业和地方更好地融资发展,将资金精准应用到国计民生和高科技等领域,让资本市场发挥高效合理的配置作用。
“从发挥到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相关表述的变化意味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正面临着新的机遇期。”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张立超认为,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进一步深化其在衔接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者积极性,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特别是即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将全面改变发行融资的上市模式、监管模式和定价模式,使得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功能发生质的提升。
增强枢纽功能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时期在中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将加速推进,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以质量、效率、动力为标志的“三大变革”。
邓淑斌认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需要聚焦到如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和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以便将社会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化“双轮驱动”的新模式,同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投资和资产多样化需求。
“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为全面实行注册制创造条件”,陈雳认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未雨绸缪,加强风险评估防范,及时解决看得见的金融风险,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今年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有利于全面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领域协同聚集,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高经济金融循环效率。
张立超认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意味着资本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预期引导、创新激励、风险防范等方面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因此,应尽快补齐制度短板,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构建完备的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这不仅是良性健康的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