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棒球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纪录片《棒!少年》里的孩子们已经成为这一运动领域的佼佼者。
这支名为强棒天使队的棒球队成立于2015年,去年参加五次全国性的赛事,获得四次冠军、一次亚军。球队创始人孙岭峰曾是中国棒球国家队的队长和主力,2008年,他带领国家队参加奥运会获得第八名,那是中国棒球队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负责球队训练的是孙岭峰的师傅张锦新,他一生挚爱棒球,从事棒球培训40多年,为国家队输送了60余名国手。
这支拥有全国顶尖教练的队伍,选拔队员的标准却不是过人的体能。这些孩子来自天南海北的边远村落,从宁夏西海固到四川大凉山,身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令人揪心的过往。他们是孤儿、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那些没有办法在原生家庭健康长大的孩子,都有进入这支队伍的可能。
从最开始的十余人发展至今近60人,起初只有男孩,现在也吸纳了一批女孩。数年训练之后,他们中的一些核心成员已经达到一流水准,“他们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球员”。孙岭峰很自豪,他的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世界棒球界顶级的球员。
过去三年,纪录片导演许慧晶几乎将全部精力投注在爱心棒球基地的这群孩子身上,记录他们的成长。一年半跟拍,一年半剪辑,700多个小时的影像凝结成108分钟的《棒!少年》。该片获得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和观众选择荣誉奖,组委会颁奖词写道:“流畅的剪辑、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与完备的电影技术的高水平融合,在动人又诚挚的成长故事中,彰显了人性的温存与希望。”近两个周末,影片通过大象点映在全国各地举行首映礼。12月11日,影片将正式公映。
这些十来岁少年青涩稚嫩的笑容、心碎的泪水,令人动容,也赋予人们希望和力量。据了解,《棒!少年》电影版之外,还将制作六集的剧集版,明年上半年将在爱奇艺上线。
漂泊的童年
2017年10月,一直关注乡村议题的纪录片导演许慧晶走进了当时位于北京昌平的爱心棒球基地,坐在角落里的小双吸引了他。“训练结束之后,很多小朋友围着教练玩,他一个人坐在休息区的破沙发里,玩着一个黄色的小恐龙。”那种忧郁和伤感的眼神打动了许慧晶,他开始跟拍小双、大宝、海鑫这些基地的孩子。
许慧晶第三次去基地的时候,队里来了一位新成员马虎。因为他特别想当“老大”,摄制组都叫他“虎哥”。
这个来自宁夏的孩子和小双有着截然相反的个性。他肆意张扬,时常对着镜头突然表演起来。他的到来,活跃了整个基地的气氛,也给教练和队友不断带来新的麻烦。一个内敛沉静,一个活泼奔放,小双和马虎的故事构成了影片的主线,二人也从最初的敌对成为后来的兄弟。
一次激烈的争执之后,马虎从管理他们生活学习的老师郭忠健那里得知了小双的身世,他的一句“你爸爸挂在那”引发了小双的愤怒,因为父亲在他出生前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母亲在他出生几天后也离家再也没有回来。
小双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瘦小,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在勉强活下来之后,亲人迫于经济压力想把小双送人,但人家看到他长得太小了,就把哥哥领养走了。小双先是由大伯抚养,他很喜欢大伯,大伯去世后由姑姑接着养,没过几年姑姑也去世了,最后交给二伯,二伯还抚养着一个火车站垃圾堆里捡来的养女。
2015年,孙岭峰去河北涞源接小双的时候,他哭着不愿意离开,以为二伯抛弃了他。在电影里,小双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就好像在讲述别人的,他似乎对身世看得很淡,几乎是笑着说:“差点儿被埋了”。
在拍摄这群孩子的过程中,许慧晶觉得自己真正领悟了一名父亲的责任,他也慢慢理解了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创伤,缺失亲情与陪伴的童年,在他们身上投下了不同的阴影。许慧晶欣赏马虎身上的张扬和包容,也懂得他“刺儿头”背后的脆弱。“他的内心有柔软的部分,柔软变成脆弱,他要像刺猬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2019年,棒球队在美国比赛失利,作为主力投手,小双哭得很伤心。回国后半年,他从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令所有人困惑。许慧晶想到小双不断被亲人接管、与亲人告别的童年,也理解了他突然离开基地的选择。
“小双的童年太过坎坷。这么小的年纪是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他所承受的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在许慧晶看来,这或许是孩子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去释放内心长久以来积累的情感和压力。“小双可能就是想逃避一下,回到他熟悉的地方。他能去哪里呢?回到他的家,他的秘密基地,那里有他喜欢的石头、喜欢爬的树,喜欢抓的鱼,还有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
15岁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许慧晶,一直关注着农村各个面向的问题。“无论是这些小朋友还是我们,都在不停地跟亲人在告别,从乡村到城市,不停地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你会发现乡村可能离你越来越远了。”许慧晶希望,人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好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地方,“农村里已经没有多少家庭,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有这么多留守儿童”。
棒球治愈人生
自创立以来,爱心棒球基地实际上一直遭遇着外界的质疑和信任危机。“大家都不相信会有人愿意做这么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也不相信你会无偿培育孩子。”孙岭峰说。随着孩子们陆续入队,他们又面临资金短缺、场地搬迁问题,然而一次次都挺了过来。
孙岭峰觉得,这件事没有办法半途放弃。“孩子进入基地以后,我们等于给了他们一个家,承诺要把他们培育成人。但如果你告诉他不行了,要把他们都送回去,孩子们可能会认为世界上都是骗子。这种事我们承担不起,只能扛着。”今年,基地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搬至通州,孩子们的生活和训练条件比过去有了显著提升,马虎成了一个各项能力拔尖的运动员,而小双也顺利归队,回到日常训练当中。
关于球队和孩子的未来,孙岭峰有更宏大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些孩子的起跑慢一点,但他相信,有一天他们能超过绝大多数人,甚至向世界证明中国棒球的实力。“他们会变成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变得有信心,有梦想。不管未来是不是打棒球,或者到任何领域,他们都有争胜的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中国,棒球运动还处在小众状态。产业太小、受众太少,是棒球产业和纪录片产业面临的相似困境。拓展棒球的群众基础,吸纳更多的人群参与,在不久的将来意味着产业壮大,首先能够增加这些孩子就业的可能性。
相似的发展路径,曾经在棒球史上有过成功案例。1968年8月,一支由中国台东偏远山区学童组成的红叶少年棒球队,以两战全胜的战绩击败一支来自日本的少年棒球队,使得台湾各地掀起少年棒球的热潮。这些孩子是当地的原住民,喜欢户外活动和打猎,于是学校和政府帮助他们成立了一支棒球队,自此开启传奇般的红叶旋风。
假如没有棒球和社会援助,这些孩子的人生或许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许慧晶觉得,尽管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能代替家庭弥补亲情的陪伴,但爱心棒球基地从生存到职业发展,给孩子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而运动本身就有治愈的力量,棒球更是如此。
张锦新经常说一句话,“棒球比赛,胜利不是常态,失败才是。”在许慧晶看来,这群孩子未来真正走向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棒球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获得自信、勇气、坚毅和不怕失败的能力。在这里,他们可以学会接受失败,懂得如何自我保护,然后主动拼搏,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接纳自己。”
许慧晶希望,这部影片能让更多人理解这群孩子的处境,关照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真正改变命运。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当他们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能够想起这部影片,想起曾经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想起自己的勇敢、坚定和无所畏惧。
在许慧晶的设想中,他想持续跟踪这群孩子的成长,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记录他们成为专业运动员,成为大学生,或者成为一名棒球教练,抑或从事别的职业,“一直记录这些小朋友到他们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