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芯片热、光伏热、新能源热之后,最近几年,新材料研发的热度又在迅速升温。
各地在布局产业发展规划时,几乎无一不把新材料研发生产列入其中,并筹集了海量资金。
不过,有专家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材料产业发展应避免一哄而上,在实施过程中须注意资金使用和规划统筹的问题,不能再走芯片、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老路。
目前,各地正在谋划“十四五”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从公开信息看,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会有“大动作”,其中在新材料研发、转化基地方面的投资巨大。
比如11月18日,西部某城市举行“2020年百亿项目——新材料转化基地暨第四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由一资本集团投资125亿元打造高端新材料转化基地,是开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
该基地瞄准的是世界前沿、国内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如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计划形成300亿元产业集群,力争税收贡献达到10亿元,号称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合地。
还有广东某地级市,规划新材料产业园,今年9月动工建设,占地30.2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700亿元,计划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石化新材料产业新增长极”,形成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山东某沿海城市,目前正加快推进“六大千亩园区”建设,其中之一是打造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山东另一地级市也已经规划建设占地面积6100亩、总投资110亿元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力争用2到3年时间形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据称,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30亿元。
类似动不动上百亿和数百亿的新材料投资,大有遍地开花之势,很多都有当地政府做背书。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11月7日发布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9》称,近年来,中国新材料正呈现出快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依托人才、市场优势,形成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石墨烯为例,2018年底长三角地区石墨烯相关企业数达到2314家。
一家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材料拉伸性能。摄影/章轲
平安证券今年7月发布的《新材料行业研究报告》也称,新材料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终端制造企业都在加快高端材料国产化替代,新材料国产化需求迫切,未来国产材料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但该报告同时给出了四大风险提示:
一是经济大幅下行的风险。如果经济大幅下行,可能导致下游需求萎缩,制约新材料产品应用,从而影响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是技术迭代的风险。当前的主流技术有可能被新研发技术路线所替代,导致当前技术路线很快失去市场需求。
三是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随着新材料产业投资不断增长,国内竞争可能加剧,有可能压低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四是政策风险。当前新材料行业属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产业,但长期来看,未来存在支持力度下降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部分细分行业增速不及预期。
在11月26日召开的“2020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上,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材料产业的特点是周期较长,需要经历从“材料开发-产业化-客户送样测试-小试-量产”等环节,通常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产业链突破需要基础研究的积累,一哄而上会浪费大量资源。
“长时间的研发和试生产周期一般都给新材料企业带来较高的摊销和财务成本。部分材料也将面临大资本投入的瓶颈,如半导体材料领域。这些都可能让研发企业很难走出死亡谷。”这位专家说,地方政府本来不具备判断项目可行性的专业能力,但因为有了政府的无偿投入,一些企业就会出现更大的赌博心态,这并不利于基础研究的突破。
今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应芯片项目烂尾问题时表示,已注意到行业乱象,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布局,抓紧出台配套措施,同时建立防范机制,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起重大风险的将通报问责。
“新材料的研发是一个慢活,在基础原料领域要想发生变革,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上述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还看不到会出现多大的问题,但大家都重复做一件事,就不一定是好事“,应吸取光伏热、芯片热、新能源热的教训,“整顿行业乱象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