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雨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繁荣稳定,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1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华岗在“新发展格局与国有企业”学术论坛上如是说。
彭华岗表示,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找准其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展现新担当、作出新作为。
一是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中担当作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发挥好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中担当作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国内大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基础性行业,在统筹国内外市场、畅通产业链循环、保障基础产品供应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要进一步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抓住重点、打通堵点,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促进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打造一批上下游紧密协同、产供销高度衔接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国内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三是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担当作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有企业要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上下更大功夫,坚持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相结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更多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队。进一步优化国内外产业布局,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合资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
四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担当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国有企业要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促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优化布局,支持发达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帮助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布局持续优化。要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程,建设绿色城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
五是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担当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关键联结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和共同富裕的基石,必须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员工待遇和权益。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以企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六是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担当作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主动与全球各类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企业全球核心竞争力,依托我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投融资等方面产业链优势,带动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服务加快“走出去”。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运用发展成果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又要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