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怎么做?新基建投资、消费升级、外贸优势的保持如何进行政策引导?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联网+监管”会怎么样?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会怎么走?日前,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就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扩大
金融业对外开放
谈及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问题,章俊表示,首先是对内放宽准入门槛,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做好“引进来”。
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层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法,进一步推动重大制造业外资项目落地,打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快规划自贸区用地或其他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从区域功能定位的角度提前对产业用地进行规划,充分发挥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
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进行相应的金融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推动企业国际化融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者结构,加强监管以遏制短期投机套利行为,使国内金融监管和防风险预案机制更为完善,降低潜在金融风险。
其次是对外兼顾区域经济合作与资本开放,推进“走出去”。
一方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通过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双方距离近、交运成本低的区域经济优势。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以更开放的姿势参与全球贸易。
另一方面,未来可以持续完善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畅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并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沟通和政策协调。在监管细则上推出更为详尽的要求,保障融资效率和融资安全。
优化资本市场
对新基建项目配置效率
新基建投资、消费升级、外贸优势的保持,该如何进行政策引导,以更好地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对此,章俊表示,在基建投资方面,一是要提高地方政府基建意愿,需要从财税改革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两方面出发,以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意愿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改善包括市场准入在内的基建投融资环境。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在专项债和银行配套融资层面提供定向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加大直接融资,寻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灵活运用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手段来优化资本市场对新基建项目的配置效率。
在消费方面,一是需要在社会公共产品(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二是需要持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升财富配置效率,刺激需求增长。
在外贸方面,首先,要贯彻落实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稳定外贸型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提高外贸型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其次,推动外贸企业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后期的窗口时间,积极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做好抢订单、开拓新市场的准备,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此外,以科技强国为主导,充分依托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产业链升级。
“互联网+监管”
将更加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实施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系统总结近年来推进“互联网+”行动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2021年3月底前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新举措,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这意味,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联网+监管将更加完善。”章俊说。
具体该怎么做?章俊提出,在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监管”等手段对市场主体实行高效智能监管,构建新型监管制度。通过坚持“宽进”“严管”相结合的模式,使企业、投资者与监管层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章俊同时表示,未来应通过优化企业营商条件,推出放宽数字经济领域市场准入的改革举措,加快生产型服务业如金融、通讯、商业服务的发展。
此外,培养壮大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市场主体。未来应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5G、高端制造、医疗、信息科技等方面作出长期战略部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国际市场将主动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章俊表示,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动能较为确定,且人民币流动性较为充裕,若未来能持续保持这一状态,并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将主动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章俊进一步解释道:从中国自身角度,未来还可从多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伴随汇率市场化的推进。未来可以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浮动管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宏观审慎管理,推动建立本外币账户一体化的跨境资本管理,降低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