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因此需要系统的方法来支撑。”11月13日,第二十二届高交会上,华为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执行总裁林明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
高交会上,来自华为、阿里云、中兴、平安智慧城市、科大讯飞等企业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享了参与城市智能化建设的经验与最新趋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依赖于顶层设计的系统化建设,是没有终点、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数据的打通已成为业内基本共识,而城市的治理更强调尊重数据独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连接,因而持续不断的数据运营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赖于开放的生态,要集合有效的各方面力量、生态伙伴一起,共同推动城市智能化。
据了解,中国当前有657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其中433个目前都在推进与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发展、落地、实施,占比达到65.91%。由工信部牵头的2020年《数字孪生白皮书》指出,到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IDG亚洲总裁朱东方表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自主建设阶段和智慧城市试点探索规范发展阶段。当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发展到了下一步,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裁王彬表示,智慧城市未来更多是奔向实效,技术和业务一定是要充分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他举例说,一个交通信号灯的控制,背后是需要有严格整体规划的。然而有些项目用一个算法解决了部分路口拥堵,却导致周边几十个路口拥堵,本质上并未解决真正的问题。“技术和业务场景就像一个无穷大的符号一样,分别处于两头,只有互相促进、提升,最终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加智慧”。
此外,王彬指出,过去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呈现出了一个重建设、轻运营的形态。“曾经有一个领导跟我打了一个比方,同样是在郊区的三层小楼,有物业管理的三年之后,我们认为它是别墅,但是缺少物业管理的,三年之后它可能就是农民房。”
对此,王彬认为,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从整个底层规划的阶段就需要从市、区、县这样的各自规划,走向市、区、县的协同作战,统一规划的场景。
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强调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打通和汇聚,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强调,未来数据如何能够从海量的汇聚更加走向有效的连接。
王彬认为,未来的数据治理会遵循两条路径,一方面是从上往下,基于业务场景驱动。在此情景下需要尊重各自数据主权。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共性的数据服务和一系列通用的服务,能够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和架构,逐步地去横向拉通各个业务系统。
此外,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纲则还指出城市智能化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他表示,过去一提智慧城市第一反应就是大量地上硬件、服务器、存储、网络、摄像头、传感器、线圈等各种相关的硬件设备,而从这些设备获取的海量数据却未能有效利用。“打通之后的数据怎样能够真正在线地利用,能够分析、利用并且回馈给数据的来源,这是我们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智能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针对其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以及产生的算法与公平之间的协同与矛盾,科大讯飞智慧城市事业群副总裁谭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算法本身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家设计的一个规则,而公平正义实际上是社会学家所讨论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则。“而算法是人设计出来的,以公平正义的理念来去设计一个计算机的算法,也是可以实现的。”
谭昶表示,如果二者存在矛盾的时候,就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可能需要通过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来管理。“我们社会的原则还是保护弱势群体的, 那么我相信算法也可以变成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