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此前各国大力刺激经济的宽松政策是否将有序退出?如何把握退出的节奏?上述问题成为“后疫情时代”金融市场的重点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受疫情影响,各国经济承压,部分国家出现经济和金融危机,在疫情阶段多采取了“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在危机终结阶段,还有多个问题待解。
“明年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条件可能会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黄益平在15日举办的⼯银国际-财新2020国际投资论坛上表示。
他以此轮疫情导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对比,2008年~2009年,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在于救助大型金融机构,而年内多国的财政开支目标在于稳住百姓收入、扶持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政府救助资金流向了基层,例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黄益平指出,此轮疫情导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其终结方式将不同以往。
“2008年时,金融机构稳住,体系就稳住了。而这一次,很多钱都去了企业和家庭,有多少钱还能回来?其次,这一轮疫期情间,各国金融资产价格并不像2008年那么糟糕,疫情稳定之后,资产价格持续上行的可能性还有多大?”他提出。
聚焦中国国内,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之后,前期的宽松政策如何有序退出、明年是否会出现政策转向等,引发关注。
黄益平认为,中小银行金融资产质量问题、外围经济金融形势影响,两大问题值得关注。
“如果明年出现金融资产质量下降,中小银行的表现是值得关注的,应该预先设置处置方案。同时,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如果明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逆转,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这种波动?尽快设置一些宏观审慎的政策。”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