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家研究机构将领衔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国家重点研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财经记者今天(12日)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三家研究机构,此前提交给生态环境部的有关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书已获批复。
生态环境部在批复中表示,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是针对我国新型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管理需要,开展我国新型污染物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生物毒性与生态风险、人体暴露特征与健康效应、削减与预警技术和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等研究,为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以重点实验室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构建我国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为两年。
新型污染物是指目前确已存在,但尚无环保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或规定不完善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新型污染物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较普遍,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关道明介绍,根据全国历年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近岸部分海湾河口水质污染依然严重,不同海湾河口存在海水水质等级下降、海水富营养化、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被检出等现象。
微塑料是环境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被称为“水中的PM2.5”。近年来科研人员调查发现,我国内陆水体普遍存在微塑料污染,如不加以重视,极可能给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服务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长距离迁移能力,通过食物链(网)累计,并且对生物和人体具有毒性效应。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构建我国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体系;揭示氮、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等机制及环境生态效应;研究我国主要高风险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快速筛选理论方法;研发新型污染物监测仪器。
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时曾要求,“进一步优化地表水监测指标和评价方式,逐步在有条件的流域和地区探索开展新型污染物监测评估”。
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了解到,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曾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可行性专家论证会。专家们表示,该环境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三家研究机构在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支撑能力、保障条件和合作关系,方案可行。
除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上海交通大学此前已有专门的大气污染控制课题组等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先后主持或承担了这一领域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课题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