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加速下沉社区,如何让智能物业在提升业主生活品质的同时守住个人隐私安全,成为舆论热点。
近日,杭州市发布了一份关于“物业管理条例”的修订草案,规定不得强制小区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公共设备。如获通过,它将成为全国首部将小区人脸识别纳入物业管理的法定条例。
11月9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了《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人工智能伦理道德规范指引(征求意见稿)》。对于人工智能的部署应用者,征求意见稿要求,在用户拒绝或停止使用后,应尽可能为用户提供非人工智能的替代选择方案。无独有偶,10月2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核心要点便是要将知情权、选择权留给用户。
一连串探讨与争论,并没有桎梏物业智能化的步伐。日前,一批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相继落地。与此同时,智能物业也备受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和社会资本的青睐。
北京林业大学物业管理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程鹏告诉第一财经,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是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可以督促物业公司将科技整合到业务运营的能力中,用软件能力赋予自身新的核心竞争力”,但智能社区中的大数据监管事宜应当透明,这是立法部门和科技伦理委员会正在完善的地方。
人脸识别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据民政部消息,“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依照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应有90%的老人居家养老。老龄人口是社区场景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人群之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小区进行智能适老化改造,成为物业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
北京愿景集团劲松社区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品牌负责人何星告诉第一财经,劲松社区针对特定的老人进行建档,通过智能门禁系统的出入记录数据,物业公司可以了解特殊人群近期出入小区情况,并定期提醒物业人员或者社区志愿者上门探访,以确保老年人的起居安全,避免老人突发疾病却无人看护的情况。
何星认为,老旧小区增补智能化设备有别于新建小区,一开始就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其实用性、长期可运营性是考虑的重点。
上海静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栗慧君介绍称,人脸识别技术适用于老年友好的社区公益事业。目前,在当地公建民办的社区服务点里,会有针对老年人提供的免费餐饮。“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就餐刷脸,避免了他人代用代领餐食而产生的邻里纠纷。”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和随身性等特征,避免了老年人因遗落门禁卡或因对手机智能门禁系统使用不熟练而被拒之门外的窘境。11月2日,老年住户较多的合肥市华微小区开展了将安康码接入小区人脸识别系统的试点工作。此后,业主出入时,个人的生物识别信息会同时进入公安系统和数据资源局,安康码的情况也同时显示。
科技红利引来更多入局者
10月31日,在万科物业更名为万科云的媒体交流会上,万科集团合伙人、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CEO朱保全表示,更名后,万物云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万物云作为一个开放的连接平台而存在。平台内整合了社区空间里的设施、设备、资产、人、商业活动等资源。他称,“将技术融入空间,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效率提升,还有管理的颗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解决物业智能化发展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万物云并非独创。如雅生活的“雅管家”联盟,针对物业管理存在的单一系统智能化、单产品切入误区、线上与线下脱节、智慧社区与大数据没有关联等问题,为中小物业公司提供聚合平台。
除了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公司提供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外,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也纷纷入局,推动物业智能化转型。
今年9月,腾讯海纳与长城物业集团联合打造智慧社区共享中台,意在推动制定智慧物业的行业标准。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通过“345计划”,即三个核心中台、四大社区场景、五个数据维度,共同致力于智慧化社区的建设与服务。
程鹏曾撰文指出,万科的理念是可复制,并有参考价值的。“早期市场的耕耘,肯定有赌博的因素。如果不投入物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不知道应用在哪里。”
“刷脸”数据安全之问
当人脸识别进入社区场景,“刷脸”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了个人隐私失守的风险。被征集的个人信息去往何处,由谁监管,往往成为业主们的心病。
在栗慧君看来,智能设备的研发公司或推广智能设备的社会资本方和物业管理公司在业务上的分离,是一些小区在智能化改造中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的根源所在。
她称,“大多的中小物业公司是不具有智能研发团队的,这就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来进行智能化改造。由于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后期软件运营中成本较高,物业本身可能缺乏打造智能社区的自觉,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科研公司拓展智能设备使用场景的需求来被动完成智能化改造。于是,数据信息在报备政府大数据平台前,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王云博认为,人脸识别的技术目前较为成熟,但是在管理的一体化上尚欠火候。他指出,智能网络的建立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和传感过程是决定数据效用和安全的关键。待到数据进入物业和政府接盘的应用层,则相对安全。
合肥香江世纪名城业主委员会会员彭亮亮告诉第一财经,为了确保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对于没有交纳物业费的业主和小区租客也会征集个人的生物信息。同时,在登记过程中,物业会提前录入租客合约到期时间,届时人脸识别通道将对其关闭。
据第一财经记者观察,8月以来,在深圳、北京、重庆、四川等多地修订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中,都明确了“将物业管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在社区人脸识别的应用中,人像采集及安全维护多由居委会和派出所协助管理,进而形成社区层面的数据资源目录,再与区、市、省、国家的数据平台对接,达到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基层治理的目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数据的接盘方越多,业主信息安全越容易受侵犯?筑福集团市场中心部田一认为,这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当然前提是管理得当。
他介绍称,目前应用在北京通州西营前街和芳古园小区的“雪亮工程”,就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基层治安管理。其中,公安部门负责指定智慧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设备,物业公司负责业主的信息录入,筑福集团提供小区整体智能化布局设计,而硬件设备的落地则交由中标的社会资本方完成。“大数据的落地运用要求四方参与。但由于政府将数据处理的软硬件操作规范前置了,所以真正接触、运用完整数据的只有公安部门。”田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