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
蓝图已绘,重在践行。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按照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各项工作。涉及资本市场,会议指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此外,在证监会10月30日提出的“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六方面重点工作中,第一个方面也是“着眼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畅通直接投融资入口,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长期投资的制度安排”。
“比”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亲近的人紧靠相依、并肩向前;“重”字早期的造字本意则是“肩扛沉甸甸的行囊”,两个字的组合其实也正寓意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所肩负的重要职责。笔者认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服务功能,更表达了资本市场助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坚定决心。
首先,资本市场肩负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职责,“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响应。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已经明晰,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之相呼应,要素资源需要快速、高效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为经济发展赋能。
然而,轻资产、高风险的科技创新企业与间接融资之间往往天然隔着一个“抵押物”的距离。对于该类企业而言,能够以市场化方式在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至少是关键期)介入、且能够承受合理试错成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才是更适合其的融资渠道。
同时,资本市场除了肩负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职责,也有诉求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因此,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毫无疑问也是资本市场最欢迎的融资主体之一。
其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既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初心与使命,也是资本市场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答之题。
当前,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注册制改革和交易、常态化退市、投资者保护等各项制度建设有序推进,资本市场也从增量改革深化到存量改革,整个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这些变化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深化改革带来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也为资本市场自身的质量提升夯实了基础,为资本市场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创造良性发展预期提供了最优的制度环境。只有最优的制度环境,才能够孕育出以上市公司为引领的最优科创生产力。
第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提高直接融资规模,而应该是内涵与规模增长趋势相一致的提高。
在部分市场人士的传统认知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是扩大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而笔者认为,提升规模确实是提高比重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有质量的增长”才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内涵。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质量的增长”体现于其对于产出端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力,让科技创新更有舞台;体现于对于消费端市场新需求的创造力,让新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体现于对于投资端投资者获得感的带动力,让投融资达成更高水平的动平衡。只有这些“质量内涵”与“规模外在”良性互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正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致辞中所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应该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生态体系,共同构成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四梁八柱”。笔者认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不是谋求“单兵突进”式的增长,而是与全面推行注册制、常态化退市机制、长期资金引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关键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引导资本要素形成集聚效应,从而真正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力量等“新”国之重器的进一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