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录丨广发基金郑澄然:在成长性的行业去赚周期的钱 本周外盘看点丨大选前最后一周,多重因素主导美股行情 贵州茅台大跌5%,单季业绩增速下滑,贵州国资减持丨热公司 华晨10亿元债券到期违约 合资依赖弊端显现 终身免费基础保养 第七代伊兰特售9.98万起 传统车企为什么羡慕造车新势力? 伊兰特再度回归 北京现代如何重拾A级市场? 中国累计召回车辆8010万 多项召回新规将出台 不甘落后 奔驰深入研发高性能插混车型 面对面丨“有时炸弹落到手术室防空洞 伤员大夫全没了” 雒建斌:认准的事情坚持去做(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 陕西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喀什的外地游客只需持七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即可离开 “中国医生的敬业奉献令人敬佩” 自治区抽调600余名核酸检测人员紧急支援喀什 浙沪携手破解水稻肥药“减量难” “非中合作迎来更多宝贵机遇” 北京怀柔科学城控规草案公示 规划面积约100.9平方公里 一体化发展采访见闻:用生态“底色”描绘“绿色”画卷 国家癌症中心将全面推广癌症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搭建生态环境议事厅 合力画出环保“同心圆”(深度观察) 青山是个好地方(决胜2020) 券商三季报喜讯频传 中信建投净利接近翻倍 新三板深改一周年多项举措落地生根 有效激活中小企业融资积极性 财通证券“双城联动” 加速财富管理转型 10月26日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实探华为Mate40预购 线上“订不到”线下“有限购” 中信建投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接近翻番 北京金控持有26.84亿股成第一大股东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四方面推动资本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央行行长易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 实探华为Mate40新机预购 线上“订不到”线下“有限购” 实探华为Mate40预购 线上“订不到”线下“有限购” 中国人民银行法拟修订 将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 “制度型开放”唱响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主旋律 易纲:构建新发展格局 扩大金融业开放 铜期货成为国内首个双合约品种 国际化品种阵营再度扩容 “补血”亟需新招数 银行可转债转股“有点冷” 蚂蚁集团周四申购 A股迎来市值超万亿金融科技公司 解禁潮又来了!这6家银行本周起千亿市值陆续解冻 强监管下银行房抵贷再收紧 房贷中介称房抵贷购房“另有门路” 上市险企“开门红”暗战:来得更早!力度更猛! 资管新规发威 785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证券公司在投融两端将发挥更大作用 六部门发文促民企转型升级: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参与混改 明年投什么、怎么投 买方瞄向非热门板块 九成险企股票配置比例低于10% 月内北上资金斥资逾190亿元加码22只个股 积极拓展养老新品牌 泰康第七家养老社区开业 A股将迎三季报最密集披露周!85家千亿元市值公司现身,38只预喜股月内涨幅超20%! 前三季度股权投资类信托产品发行数量明显上升 健身培训班多少钱呢?需要培训多长时间呢?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大咖录丨广发基金郑澄然:在成长性的行业去赚周期的钱

2020-10-26 13:11:17来源:第一财经

经历了长假之后短暂的反弹,A股近期又陷入了调整模式。放眼已经收官的三季度,虽说经历了7月初的大涨,但9月份的下跌也让不少投资者伤得不轻。不过,从整个三季度来看,A股指数表现还不错,上证指数涨7.82%,深证成指涨7.63%,创业板指涨5.60%。

在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A股的表现将会如何?还有哪些机会可以把握?在高端制造产业当中有哪些细分领域可以关注?本期资本有道对话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长投资部基金经理、广发高端制造、广发鑫享基金经理郑澄然。

“影响市场有两个核心的因素:一个就是流动性,另外一个是微观层面企业的盈利。从目前我们跟踪的情况来看,这两个因素都相对比较平稳。”郑澄然表示看好四季度的市场表现,预计会有结构性的行情,他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和新能源这两个方向会有持续性的投资机会。

科技和新能源会有持续性的投资机会

很多行业已经进入到强者恒强的态势

预计光伏行业的景气度逐季度地攀升

制造业在国内需求端的波动性非常大

制造业的研究重难点在供给端

在成长性的行业去赚周期的钱

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第一财经:当前已经是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了,您对四季度的总体判断是怎样?

郑澄然: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整个市场四季度的表现,预计有结构性的行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影响市场有两个核心的因素,一个就是流动性,另外一个是微观层面企业的盈利。从目前我们跟踪的情况来看,这两个因素都相对比较平稳,特别是企业盈利端,从已经披露的三季报数据和我们跟踪的一些情况来看,一些出口导向型的行业,包括一些内需制造业,他们的订单还有业绩的增长都非常强劲。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和新能源对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是战略性的一个方向。我们觉得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方向会有持续性的投资机会。

第一财经:可以看到目前A股市场结构分化,在您看来,最后一个季度还有哪些机会可以把握?

郑澄然:复盘来看,确实过去几年A股发生了非常大的分化,对于一些长期有空间,行业成长性比较好的这样一些赛道,像消费医药里面的龙头,他们的估值在持续提升。而对于一些中小市值的企业,他们的整个涨幅非常有限。那么仔细探究这背后分化的原因,还是从基本面上能找到解释。确实对于一些很多行业已经进入到强者恒强的这样一个态势。所以我们未来的投资机会也主要集中在一些长期行业有空间,然后龙头的市占率逐渐在提升的这样一些板块一些个股。

那么举个例子,我们觉得光伏、电动车包括科技其实都是这样长期非常大空间的赛道,而且他们现在竞争格局相对也比较稳定,一些龙头公司的业绩成长性确定性非常的高,估值目前也相对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所以这几个方向的一些龙头白马还仍然具有比较高的配置价值 。

第一财经:回顾一下前三个季度,在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中,广发高端制造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益,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郑澄然:回顾来看,主要还是把握住了像光伏、军工、电子这三个板块性的这样一个机会。以光伏为例,我们是在二季度逐步加大配置。当时基于两点逻辑,第一就是整个需求端来看,在产品价格快速下跌的过程中,整个海外包括国内的需求被刺激起来,我们判断未来几个季度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会持续超预期,那么行业的景气度会逐季度地攀升,是一个国内和国外共振的这样一个需求的阶段。那么同时供给端因为疫情的原因,发生了一轮天然的这样一个供给侧的出清,这是第一点,行业的层面短期确实见到一个周期的拐点。

那么第二层面就企业的估值基本来到了一个历史的低位,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整个市场有一轮下杀,那么光伏实际上这些龙头公司一度杀到了第二年只有个位数的估值水平,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在一个估值的历史底部,那么行业中短期来看也面临周期向上的这样拐点,那么长期光伏行业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当时觉得配置板块的性价比非常高,我们也是逐步加大这样的配置。光伏的配置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以供需框架出发,找这种中短期拐点的这样一个案例。

第一财经:谈到制造业,您在这方便有哪些研究心得?

郑澄然:谈到制造业的研究,它有别于消费,制造业的研究必须从供需这个基础的框架出发,而且在国内又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像国内需求端的波动性非常的大,它经常容易受到一些政策产业环境等影响,这是产业端,但是落地到投研端,我们可以相对把需求端的研究给简化,因为它非常容易形成一致预期。

我举个例子,大家现在都知道电动车新能源需求很好,年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像疫情期间云计算这些需求很好。所以需求端研究,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把它去做一个简化处理。

那么难点就最重要的是供给端的研究,因为这个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产业跟踪和积累的。那么供给端研究企业的竞争力,上下游竞争格局的变化,整个这个产业趋势的变化,其实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供给端的研究,那么只有我们在供给端有相对长时间的各种资源,各种产业信息的积累,我们才能相对清晰地把握到整个制造业供需的这样一个拐点,前瞻地判断产业的趋势,所以我觉得制造业的研究对我来说重在供给端。

第一财经:您的整体研究框架是怎样,落实到操作层面是如何去做投资?有哪些板块是重点关注的?

郑澄然:具体来说我会对需求有较高成长性的行业,保持长期非常紧密地跟踪。那么在整个供需迎来向上拐点的时候,去做积极配置。这样做一方面我们能够获得产业周期向上时,这些龙头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带来的企业成长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因为这些行业相对来说行业空间比较大,市场对他们这些板块公司的估值容忍度也比较高,在整个产业周期景气度向上的时候,估值会有一定的提升,所以另外一方面能赚到估值提升的钱。

其实落实到投资上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在成长性的行业去赚周期的钱。然后对于这一类周期成长的品种,我一般不太会长期持有,会阶段性地在周期的底部去做配置,那么在周期的高点,结合市场整个估值的水位的情况会做一定兑现。

整个框架我觉得比较依赖于胜率,那么目前我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像电动车、光伏、机械、军工、TMT这几个板块,我个人的判断是来说比较能够前瞻地判断到整个供需的拐点,那么这几个板块的投资我的胜率会比较高。

第一财经:可否分享一下您的选股逻辑,有哪些指标是您比较看重的?

郑澄然:我在选标的的过程中比较看重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的情况,包括行业长期成长的空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另外就是这个行业在中短期处于周期什么样的位置?

那么第二我比较看中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质地。有一些指标可以表征企业的竞争力,包括它的ROE(净资产收益率)、 ROIC(资本回报率)包括一些资产负债表的指标等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成长型成长行业的投资,对于一些制造业行业的投资,它跟消费品还是有差异的,因为这个行业动态的变化非常快,如果只是静态地盯着一些指标,很容易错过一些长期成长的机会。所以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我更倾向于看企业在整个产业趋势变化过程中,它的应对和它自身的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