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新起点、新希望、新变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正面临着新转变。10月24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证监会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笔者认为,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要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的转变,意味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面系统性的转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升级”将更好的服务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从市场、机构、产品等多维度开放举措渐次落地。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全球主要指数编制机构相继将A股纳入其国际指数并提高权重;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顺利落地;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沪伦通正式开通;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铁矿石期货、PTA期货相继引入境外投资者,价格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系列开放举措的先后落地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国际资本无法拒绝中国市场。
一方面,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壮大,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市值均已位列世界第二大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成为国际资本的“标配”。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营商环境的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中国债券收益率和市场的稳定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慕名而来”。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为25960.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44.66%,相较去年末上涨38.31%。境外机构连续22个月增持中国债券,持有规模节节攀升。
而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而且,“制度型开放”也成为今年开放的主旋律。
9月21日,证监会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时提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以金融开放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稳定和提升。
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谈到下一阶段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有关考虑时提出,“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他表示,将研究逐步统一、简化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拓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渠道,拓宽商品和股指期货期权品种开放范围和路径。加强跨境审计和国际监管执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笔者认为,“制度型开放”是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阶段性成果。“制度型开放”将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开放,形成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这也是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入融入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