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要人民来建,从我们的理解就是要逐渐改变以往由政府单一投入建一个庞大的智慧城市的情况,逐步变为人民参与、企业投入、合作共赢的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府办电子政务管理处处长徐瑾伦在10月23日举办的第八届上海院士专家峰会——“人民城市之新智理”会议(下称“峰会”)上如是表示。
智慧城市涉及数字底座、数字经济、城市运行、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徐瑾伦认为虽然政府不应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包大揽”,可以采用政企合作、产研合作、政院合作的模式,但政府仍需要规划智慧城市运行所需要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云、数、网、安、链五方面:
第一,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经济运行的所有场景都基于云计算,云计算的统一平台必须由政府来投资构建。
第二,数据是支撑数字孪生城市的根本,必须要有一个数据中台,或者数据工厂,对数据进行汇聚归拢,在智慧城市构建中,要突出这样一个数据平台。
第三,无论是5G、物联网,还是神经元感知系统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是围绕智慧城市新基建的关键要素。
第四,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除了传统意义上IT行业的安全、防火墙等,更深层次的应该是数据安全,汇聚大量数据便于进行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但是也会带来很多数据隐私暴露的风险。
第五,区块链的建设是智慧城市新的技术应用。政府可以打造数据管理目录链、防范经济合同风险的契约链,还可以建设学生午餐食安链,以区块链形式来赋能政府监管、服务民生。
“这五个方面是奠定一个城市数字底座关键的基础设施,是政府对于智慧城市新基建需要整体规划考虑的。”徐瑾伦说。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处处可见人脸识别、探头采集数据,如何保护数据安全?
浙江大学教授、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字经济安全与发展50人论坛执行主席王春晖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行中,也要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价值观保护个人的数据安全。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除了要从技术角度思考如何把城市建得更好外,更多的是要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感受变得更好,这就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实人民城市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在峰在峰会上表示,绿色、智慧、人文是未来人民城市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关键是要做到城市治理、管理的精细化,要考虑到人民群众各种琐碎、偶然的信息需求,为他们建立相应的应用场景或者响应方案。
“政府也在做一些企业画像和公民的个人画像,就是希望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能够为城市管理提供更为细致的城市管理,为人民提供体贴的、细致的城市服务,这实际上要基于很多的数据。”徐瑾伦表示。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长封松林认为,要通过智慧城市拉动智能产业,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一网通办重点要放到企业的办事便利,还要让政府一线工作人员享受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多方参与才能提升市民的体验度。”封松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