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卓泳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市场众望所归的“礼包”终于来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落地。实施方案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给予了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实施方案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
对于资本市场改革未来的进一步期待,澳银资本合伙人、总裁欧光耀指出,一方面,过去很多针对创投行业的政策实施依然模糊,在实操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障碍和盲区,希望深圳首先能在这些方面“破冰”;另一方面,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快速迭代的创新融合经济,资本市场主体都应该走向市场一线,在制度、规则的制定上,都应该具备前瞻性。
特就特在“先行先试”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最成功的经验和鲜明的特征就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其中要素市场化改革最为关键。”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全国性的社会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简称“综开院”)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一方面,深圳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促进了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构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另一方面,深圳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生产要素向深圳流动。改革新征程下,综开院也期待,深圳要率先构建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我认为经济特区特就特在先行先试。”在欧光耀看来,这个“礼包”最大的亮点,一是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这是在创新改革最顶层设计上保持先行先试、全新探索的最重要信号;二是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清单直指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最核心的创新资源,特别是数据,这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资源。
改革推进远超市场预期
如何在资本市场改革中先行先试?
中信证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杨帆表示,资本市场改革方面,文件提出一系列依托深交所的改革试点。一是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完善新三板转板机制,理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二是优化存托凭证(CDR)制度,在中美摩擦背景下吸引中概股回归A股;三是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和创业投资企业市场。一系列改革旨在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保障产业链安全,助力双循环格局实现。金融开放方面,文件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深化金融服务业开放等多项试点。一是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外汇管理体制,试点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二是深化金融服务业开放,支持外资券商和基金的设立与业务开展;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陈雳表示,目前,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已落地,企业融资发行速度大幅加快,大大压缩了企业的上市排队时间。私募基金方面,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营造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破除隐形壁垒,鼓励支持优质私募基金充分发展,将会使得私募基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欧光耀认为,过去国内资本市场建设都是相对滞后的,包括本次实施方案里面提及的“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都还是“探索”,并没有清晰落地的具体路径,也许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去年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和速度看,确实远超业内预期,也让业内对“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