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八天的国庆中秋长假交出了亮眼成绩单,零售餐饮、国内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电影票房等多项数据都十分可观。商品消费市场火爆,将有助于拉动中国经济复苏。
业内分析,假期消费强劲仍属于恢复性增长,补偿性消费特征明显。长远来看,消费复苏依然任重道远。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及经济增长的恢复,宏观政策的重点应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收入是稳消费和形成“双循环”的核心与根本。
消费需求加快释放
在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大背景下,叠加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作为聚集性消费的代表,零售和餐饮消费成为黄金周亮点之一。
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但这个4.9%的增速,与往年同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7-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0.3%、9.5%和8.5%。
节日期间,宁波、北京、甘肃、上海、海南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8%、18.6%、14.4%、13.7%和12.5%。以海南为例,海关总署9日公布,离岛免税购物新政落地后的首个中秋国庆长假,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0.4亿元、旅客14.68万人次、件数99.8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48.7%、43.9%、97.2%。
商务部表示,“十一”黄金周期间,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市场人气持续攀升,国内大循环活力强劲。商品消费持续升级,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有机食品、汽车、智能家电、金银珠宝等升级商品销售增幅明显。
受益于国内消费大市场,旅游经济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境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的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八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电影行业也在黄金周迎来爆发。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档宣告以39.5亿元票房成绩收官,成为了史上第二高票房的国庆档。内容题材类型的多元化涌现、数字化宣发的加持,以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座率被提升至75%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0年中国年票房累计已突破122亿元(合18亿美元)。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庆期间消费亮点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等方面,属于疫后恢复性增长,疫情期间受到限制的部分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汽车、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等可选消费品和升级类消费品需求的表现好于必选消费品。
补偿性消费特征明显
关于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消费火爆的原因,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在疫情得到实质性控制的背景下,被抑制了大半年的消费需求在十一期间爆发出来,补偿性消费特征明显。
郑后成表示,从实体经济运行角度看,逆周期政策的调节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连续3个月录得两位数增长,工业企业亏损家数累计同比持续下行。在此背景下,叠加出口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大概率继续回落。三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有望触底反弹,对十一黄金周的消费形成支撑。
此外,消费数据亮眼的背后,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销费政策红利的显现。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19项支持政策加快15种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地方上,近期江西省、山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纷纷组织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拿出硬招、实招,激发文化和旅游投资潜力和活力。
郑后成表示,从政策支持层面看,央行及时降准降息,并适时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的力度。财政部加大减税降费以及转移支付的力度。商务部推出“消费促进月活动”,形成贯通全年、引领全年、带动全年消费的积极态势。
提高居民收入是消费基础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弱,消费复苏乏力。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8月份终于迎来了年内首次正增长,但累计增速依然为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029亿元,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15139亿元,同比均下降8.6%。
郑后成表示,消费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消费增速的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向好预期的拉动。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实质性胜利,叠加宏观经济修复,四季度消费增速大概率逐步向好。
国家统计局将于10月19日发布三季度宏观经济“成绩单”,多家机构预计9月消费增速继续加快,将达到3%左右。
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消费回升力度也不宜高估。一方面,经济恢复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改善,叠加服务业限制放宽、各地促消费政策力度加码以及四季度将迎来消费旺季,消费环比加快回升无悬念;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偏慢、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占效应增强,消费增长动能减弱。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不及经济增长的恢复,宏观政策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和扩大出口等手段转向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以激发消费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提高收入是稳消费和形成“双循环”的核心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