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卫星就可以识别农作物面积,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不同的种植物,几分钟之后,农户就拿到了贷款;“宠物脸”无法区分?根据鼻纹信息就可以给宠物建立专属电子档案,一键理赔。在刚刚收官的世界顶级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上,各种科技引领下的金融产品闪亮登场。
“长久以来,距离实体经济比较远、不够普惠,是金融的两个巨大挑战。而症结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数字化让信息的产生和交互的成本变得如此之低。”罗汉堂秘书长、湖畔大学教授及执行教育长陈龙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借助于信息的数字化,金融普惠的能力和意愿正在无限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外滩大会期间,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与第一名纽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各界关注的金融科技评分章节,上海连续4期排名前三。
对此,陈龙也表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具备成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
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科技中心
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冲刺的关键时点,今年1月,上海提出将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
对此,陈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有非常好的条件。首先,一个国家经济的上升,一定会催生对金融中心的必然需求,经济和金融的中心都会往这个区域转移。其次,2019年,中国GDP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经济活动量带来对资金活动量的需求,巨量的资金需要一个集散地。第三,金融服务的丰富度及专业度,包括交易所、银行、证券、保险、清算、结算等,还有专业的机构,专业的服务能力、机制和人才,都是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具备的,而上海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
大会期间,浙江大学-蚂蚁集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共同发布《2020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德国、荷兰和法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排名前十的国家。其中,中国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与美国旧金山(硅谷)、纽约、芝加哥,英国伦敦共同跻身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第一梯队,中国城市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报告》内容,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世界级的金融科技高地: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引领城市,金融科技发展优势明显,且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这五大生产要素上的禀赋堪称中国顶配,已拿下五个第一。
具体来看,土地方面,上海引领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总面积亚洲第一大城市群;劳动力上,上海数字人才及高端金融人才(CFA持证人)数量均为中国第一,后者占全国的36%;资本上,上海是中国第一个3万亿GDP俱乐部成员;技术上,上海地方公共财政科技支出位列全国第一;在数据方面,上海在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工作中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上海布局丰富,上海正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有望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弯道超车。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表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三巨头:中国、美国、英国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各领风骚。中国以市场拉动,重金融科技应用与体验提升,金融科技用户排名全球第一,人口总量有绝对优势,数字支付用户全球最多,超8亿人。
金融机构并不是天生“嫌贫爱富”
长久以来,金融有两个巨大的挑战,一个是离实体经济较远,一个是不够普惠。陈龙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症结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并不是天生嫌贫爱富,只是没有信息,金融并不知道真实的需求来自何方,风险有多大,可信度有多高,所以只能聚焦于相对富有的、有抵押品的、信用更好的个体,这就可能离实体经济比较远。”他称。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金融重心向实体经济迁徙。“数字化的信息来了,当处理信息和交换信息的成本变得如此之低时,所有的人就都能参与进来。”陈龙称,当实体经济有了信息,金融就知道去哪里服务,金融的重心就完全转移了,从以资金为核心、靠资金赚更多的钱,到服务更多的实体和个人,这是金融第一个大的趋势。
金融的第二个趋势是从以机构为核心,变成以用户为核心,用户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以前的金融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去银行、证券公司等场所,用金融技能解决问题。但是今天,金融以个体为核心,个体的金融生活是一个点,各种技能聚合起来围绕这一个点服务。“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智能的财富管家告诉你钱怎么花怎么赚。”陈龙称。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的本质不会变。打开支付宝APP,它的基础仍然是支付,专业度不会流失,但是在整个支付宝里,电影票,飞机票、火车票出行,饿了吗外卖点餐,理财、信贷,应有尽有。不只是支付宝,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银联的云闪付同样如此,整个生活圈都可以尽在一个APP里。
“金融进入实体经济,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用户把各种服务组织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变迁,就是从B to C到C to B。”陈龙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第三个趋势在于,金融从以机构为核心,转变为以功能、用户为核心的协同。“用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是哪几个机构合作一起完成的?”陈龙称,“强调跨界的开放协同,这就是开放金融或开放银行,金融的重心完全迁徙了,变成以谁为核心进行服务、怎么协同地去服务。”
“开放金融就是将金融能力触达所有人,所有的个体。”陈龙认为,从开放银行到全景银行,跨界开放,银行别无选择。
外滩大会上,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国泰君安证券等12家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机构共同宣布成立“开放金融联盟”,旨在聚合银证保等金融业态,通过成员间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数字化让信息产生和交互的成本如此低
数字化成为未来经济的引擎,数字化也将成为金融中心的引擎。
“以前的企业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比如一家饭店,客人进来吃完饭就走了;一个卖空调的生产商,哪知道用户是谁,只知道自己卖了多少台,最多还知道市场占有率。数字化以后,企业更懂、更了解用户了。”陈龙举例称,“比如一个阿里的电商,夫妻老婆店几个人,可以服务千里以外的人,通过数字化连接,可以马上帮他们分析客户,解析市场。如果客户订30件衣服,他们可以马上在淘宝另外一家店下单,由其他工厂生产,而且可以挂自己的品牌,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外包,这些都是可以数字化的。”做生意正变得越来越容易,这是因为生产经营都被数字化解构了。
而在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场景的数字化决定了对金融的需求,金融可以在每个环节都产生需求和服务。
外滩大会上,网商银行发布了一项领先的信贷技术,并将正式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这项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识别种植地上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农户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宝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进行识别,准确率达到93%以上。这意味着农户最值钱的资产——农作物的信息变得清晰可见,最快几分钟,农户就可以获得贷款。
“数字技术本质上让信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的本质则是让信息的产生和交互的成本变得如此之低。”陈龙对记者称。
数字化的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被提上日程。陈龙认为,“大数据不代表要被侵犯,关键是能力和标准。数据的使用和保护主要遵循两个逻辑,一个是以保护用户隐私权益为核心的机制设计,一个是具体的技术能力。”
但同时,陈龙强调,数据收集要得到用户授权,数据的采集上也要遵循“最小化原则”,不是什么数据都要收集,而且也没有必要。
“我们用那么多的APP,实际上大家非常愿意用一定的信息来交换需要的服务,这些服务很多都是免费的,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使用它们了,未来服务一定是懂你却不知道你是谁。所以其实是大数据懂你,给你提供好的服务,但是它不需要知道你是谁。”陈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