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林西县七合堂村过去是个有名的贫困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让这个村彻底翻了身。这个村种植果树7300多亩,农民年人均销售果品收入达到2万多元,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庄园经济雏形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这只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来的一个缩影。在24日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多地捧出了工程实施成果。
山西省右玉县曾经风沙肆虐、贫瘠多灾,面临着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7%,全县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年平均降水量由不足400毫米增加到500毫米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右玉县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打造产供销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全县沙棘林总面积达到28万亩,引进沙棘加工企业12家,年产各类产品3万多吨,产值2亿多元。将60%以上林业管护岗位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增的15.94万亩退耕还林任务优先安排到贫困村、贫困户。2019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6元,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带,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4.8%;年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每年30多次的沙尘暴几乎绝迹。红枣、海红果、核桃、沙棘、长柄扁桃、大扁杏等各类经济林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拉动农业人口年均增收1900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工程区25个样本县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林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6.4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0.19亿元,工程区内的28个国家级贫困县于2019年全部摘帽脱贫。
其中,山西工程区成立造林扶贫合作社,2018年参与工程治理的贫困社员人均收入3600多元,带动1万余人脱贫;陕西榆林市榆阳区18.43万农民从京津工程中受益;河北张家口市林果产业总产值达到139.7亿元,覆盖200多万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占20%以上。
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目前我国有920个沙化县、172万多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特别是亟需治理的沙化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沙化程度更重,治理成本更高,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已明确“适度发展沙区特色产业”。
刘东生表示,发展沙区特色产业,首先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以对生态不造成影响为标准,根据沙区的自然禀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实现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体现出“特”,就是有别于传统产业,系统集成温室技术、节水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风能和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充分利用沙区的光照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