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下行,成本问题凸显,依然是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的痛点。”在日前举办的2020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上,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
海上风电目前仍无法平价
根据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的数据,目前即便是在风电发展较好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海上风电的电价也还完全不能达到脱硫煤标杆电价,即便按照每年8.30%的降本速度,也要到2023年以后才能真正实现与脱硫煤标杆电价进行竞争。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缪骏此前在2020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上分析称,目前海上风电要实现平价,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第一,目前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成本高,项目开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技术成本亟待降低;第二,海上风电开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投资分析,平价时代的成本水平无法满足收益要求,项目风险和投资期望需要进一步控制;第三,海上风电产业链技术未能和风机匹配,运维经验需进一步积累,技术相对薄弱制约产业升级;第四,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能力与开发需求不匹配。
而针对海上风电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主任赵太平表示,现在海上风电的集群开发还有待加强,要推动后续的海上风电的发展,除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外,海上风电大基地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海上风电大基地可以降低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施工、运维和各种前期的费用,“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比3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成本大概下降5%左右。”
其次,赵太平表示,经过测算,我国要保证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平稳发展,每年要新增25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根据这种预测,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投产规模最大应该达到两千万千瓦左右,才能保持海上风电产业平稳发展。
通过集聚实现降本
目前,海上风电基地已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入局者。
2019年5月19日,华能集团与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能集团将投资1600亿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2020年4月2日,上海电气海阳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同时与海阳市政府签署了海上风电场、海水淡化、风电制氢与海洋牧场四个合作协议。
2020年8月18日,总投资10亿元的中车株洲电机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基地项目在阳江高新区正式奠基,项目致力于打造集大功率、多路线海上风力发电机科研、生产、销售、服务及咨询为一体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
在这些海上风电大基地的背后,是多家海上风机制造厂商的产能随之被带动。在大基地的集聚效应下,金风科技(002202.SZ)、明阳智能(601615.SH)、东方电气(600875.SZ)、中国海装、上海电气(601727.SH)等整机制造龙头,以及行业上下游从整机集成到风机、叶片、塔筒、电机、海底电缆等众多制造商,开始将生产项目集聚于阳江、盐城等城市。
例如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在盐城市均设有生产基地,而阳江的海上风电产业已经建起了涵盖从整机到部件,整个供应体系的产业集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如果只是建起一个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这个意义不大,但通过这个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通过技术进步、规模化发展,就能实现平价,做到风电成本可以跟火电竞争。
产业链集群正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缪骏也提出建议,通过规模化效应打造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建设及运维成本,同时支撑地方政府产业。
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兹)的中国风电市场高级研究顾问李小杨预计,未来十年全国海上风电平均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将由2019年的646元/MWh降至2028年的409 元/MWh,降幅达37%。2019-2022年的抢装潮限制了项目平均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预计LCOE仅下降4%,但在2023年后将实现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