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政府周六发布微博称,中国已经批准了一项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发的在昆虫细胞内培养的新冠病毒疫苗进行人体试验。这也是中国首次使用昆虫细胞合成蛋白来培养并研发病毒疫苗,有望提升未来大规模的生产速度。
有疫苗专家认为,过去此类疫苗只有在欧美得到批准,中国首次尝试新技术值得鼓励;但也有病毒学家认为,与传统的哺乳动物细胞相比,昆虫细胞表达蛋白仍然存在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安全性验证。
推动疫苗快速大规模生产
第一财经记者向知情人士了解到,该项目将落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进行相关疫苗生产设施的建设。
据介绍,川大华西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引入昆虫细胞,该细胞作为工厂生产出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并进行纯化精致,该技术易于快速与大规模生产疫苗投入市场。
该疫苗靶向新冠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早在7月29日,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研究人员称,已经在猴子身上进行了这种疫苗的试验,显示疫苗能够预防猴子感染新冠病毒,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颜学兵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体外制备疫苗需要大量的原料,现在把基因导入昆虫体内,就能借助昆虫表达大量的产物。”
一家位于成都的生物药企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苗有很多制备方法,使用昆虫细胞表达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昆虫细胞和人细胞在修饰方面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有待验证。”
他还表示,华西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拥有丰富的昆虫蛋白制备的经验,但是要大规模地生产新冠疫苗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昆虫蛋白的纯化工业技术方面比较成熟,但是要重新建立起生产线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最好的方法是与已经拥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合作。”上述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有生物制品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包括四川远大蜀阳药业和成都荣生药业等。
探索可替代的蛋白表达载体
利用昆虫生产重组蛋白疫苗,在欧美等国家已有宫颈癌疫苗与流感疫苗等产品上市,在人体的应用安全性得到了验证。
“以前这类疫苗产品只有美国批准过,中国是第一次,所以是新鲜事。”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金侠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另一种挺好的蛋白表达体系。”
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理查德·埃布莱特(Richard Ebright)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发布的内容推测,这是一种亚单位疫苗,包含了由杆状病毒载体产生的重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他还表示,使用昆虫细胞来进行病毒的培养不是问题,在全球有过类似的经验。
过去大多数蛋白疗法药物的生产都是使用哺乳动物细胞制备的,这种细胞的安全性已经被验证,并能产生有效的人糖基化。
但哺乳动物细胞的生产成本高,这激发了对其他替代载体平台的探索,昆虫细胞就是一种有潜力的备选,这得益于杆状病毒表达蛋白的载体系统。不过,有科学家对杆状病毒载体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利用这一载体来表达蛋白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一位研究埃博拉的病毒学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使用昆虫细胞表达蛋白一般是在实验室里面这么做,很少会把昆虫细胞用来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更多使用的是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你最终要给人用。”
他进一步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昆虫细胞表达的蛋白可能因为缺乏人糖基化而干扰免疫原性;而且昆虫细胞中可能含有不定成分的存在。“过去几年的研究进展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些挑战,但是与昆虫细胞相比,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更为普遍。”他说道,“使用昆虫细胞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澳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沈汉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般在做临床的时候人们会使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来表达,比如康希诺的疫苗就是使用了Vero细胞,但昆虫细胞可能有一些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