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回应“租客喝了7个月中水”:已修复,将沟通补偿方案 台风“海神”逐步北上 后期或将影响东北 快手8.0版本上线!品牌与产品全面升级 支持1080P视频上传和播放 200余名防疫人员为服贸会做现场保障 参会人员配发中药预防饮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参展企业数量超往年 个人可提前两天预约参观 最新数据持续向好引海外点赞中国经济复苏 全国消费扶贫月: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一下 徐州三十一中女教师殴打辱骂多名学生 已被停职 塑料书皮真“有毒”吗?哪种最安全?听专家怎么说 正当防卫认定新规来了,5张图带你看明白! 阿达来提·艾再孜:民法典将护佑“全面小康”行稳致远 【桂声漫画】防疫学业两手抓——大学,我来了! 我国成为3月份以来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中唯一出口增长国家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王毅:维护南海稳定,携手化解挑战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中国改革低保等现行社会救助制度 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 疫情之下“审判执行不停摆” 中国最高法要求确保完成全年审判执行任务 商务部:愿与日本深化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中方再驳蓬佩奥涉华无端指责:蓬佩奥之流的险恶用心早已被世人识破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 设置7类活动 东北抗联遗址“云展播” 感受传承历史培育家国情怀 木里矿区非法开采为镜鉴 青海层层出手宣示生态保护决心 昨天,今天!胜利,唯有胜利! 中国创新发展目标明确 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有规划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将在京开幕 促旅游业再繁荣 美国国务院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 外交部回应 商务部回应印度禁用中国118款APP:严重关切 坚决反对 北京开展有限空间专项执法检查 持续至9月11日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云南省原副省长赵廷光逝世 享年89岁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前方指挥部完成各项任务正式撤离四川 男童泳池排便被索赔1.5万元 家长回应:不接受赔偿数额 商务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不针对具体企业 宇宙全尺度暗晕什么模样?8个“放大镜”接力模拟出清晰图像 250万贫困人口遭受洪涝灾害 官方紧急施措防范因灾返贫致贫 西银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正式启动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挂牌成立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何时推出?商务部:年底前将出台 内蒙古推荐5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 “日军细菌战罪证”上线,让历史说话! 中方回应美方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 疫情阴霾渐散 外媒感受“中国式”热闹 实验室设计、人员培训……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几内亚分享这些经验 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研发上取得进展 王毅将出席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 三部门:防卫过当应兼具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G手机首次击穿千元关口 上游芯片厂商芯片迭代速度加快 二战以来首次!CBO:美国政府债务明年将超过经济规模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33所名校毕业生去向:广东人气高,超半数清北学霸不北漂

2020-08-01 13:12:53来源:第一财经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的揭晓,学生们进入到填报志愿的阶段。选择到哪里读大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地点。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33所名校(包括29所985大学和4所分数线较高的211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后发现,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中,本省留存率(即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省份就业的比例)名列前茅的是上海和广东的高校,多数超过了70%;相比之下,东北、武汉等地的名校本地留存率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中,未细化到具体的省份,因此未纳入统计;京沪等高教重镇名校众多,在此只选取部分高校统计;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统计的是参加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余多为参加工作的本硕博毕业生。

33所名校毕业生本省留存率

上海、广东留存率高

上述33所高校中,上海和广东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较高。

例如,纳入统计的5所上海高校,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其他几个学校留存率都超过70%,其中上海财经大学为76.74%,上海外国语大学为76.57%,上海交通大学为73.47%,复旦大学为72.75%。由于师范类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的集中度相对低一些,但华师大在上海的就业比例也达到了61.49%。

1月9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联合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上海户籍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人数占全部上海户籍生源的92.74%;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人数占全部外省市生源的41.67%,比2018年同期增加2.27个百分点。

一方面,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上海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上海之外,广东的毕业生留存率也相当高。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留在广东就业的比例高达78.59%,比其本省生源比例高出35个百分点。此外,广东高校“一哥”中山大学虽然没公布具体的各省就业比例,但公布了主要的经济区就业比例,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达到了75.76%。广东的另一所重点大学暨南大学的毕业生,在广东就业的比例也高达86.8%。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多,就业容量大。但与此同时,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相比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有明显差距。因此,仅有的几个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留存率都很高。同时,武汉、西安、福建、湖南等地的高校毕业生,流入广东就业的比例都很高。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近几年广东开始加大力度补齐高校发展短板,新建了不少高校。广东的人口基数大,高校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这些高校也将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

北京几所名校的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还是比较靠前的,但相较上海、广东要低一些,均未超过六成。纳入统计的7所北京名校中,留存率最高的是中央财经大学,达到59.56%,北京外国语大学也达到了59.3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超过了55%,相比之下,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留京就业比例分别为44.2%和43.55%,位居中游,北京师范大学为38.77%。

北京高校的本地留存率不如上海和广东高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北京高等教育的实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比如北京有39所直属各部委的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40万,均在全国领先;同时天津、东北等地的大量毕业生也进入到北京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北京就业机会很多,但相对来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留存率就没有上海和广东那么高。另一方面,清华、北大这两所TOP2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各地争相引进的对象,对他们来说,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就业,机遇、待遇和发展空间可能更好。

除了北上高,浙江、江苏高校的留存率也处于中上游的位置。比如,浙大毕业生在浙江的就业比例达到了58.78%,在上述33个高校中位居第九;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在江苏的留存率分别为47.05%和46.27%。

东北、武汉等地留存率低

相比之下,东北、华中、天津、福建、安徽等地的高校毕业生本省留存率要低不少。

数据显示,上述33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就业去向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学校所在省份,但有极个别大学是例外。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仅为11.89%,在33个学校中倒数第一。在哈工大的就业地区分布中,最高的是广东,占比高达19.5%,第二去向是北京,为17.13%。

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也只有17.2%,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为27.02%。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人才、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这些年东北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基础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为主,产业发展不好;相比之下,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主要在东南沿海集聚。产业差距也造成了就业和收入的差距。

东北之外,武汉的高校“双子星”——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本省留存率也都不到三成。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去向第一的是广东,占28.8%,略超留在湖北的比例。

这两所名校的本省留存率较低有多个因素,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武汉与广东同属中南大区,在武广铁路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连接下,两地的联系度非常高,武汉高校在广东的影响力很大,在某种程度上,武汉强大的高教资源弥补了广东人才培养的不足。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一方面,广东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广东的高等教育相比北京、上海有明显的差距,武汉的名校毕业生去到珠三角,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彭澎也认为,相比去长三角和北京,武汉的高校毕业生到广东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而且由于历史、区位等因素,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两湖地区的高端人才就纷纷流向广东,形成了一定的惯性。

位居合肥的中科大本省留存率也只有23.3%。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合肥邻近江浙沪发达地区,中科大有21%的毕业生流向上海,流向浙江和江苏的比例也都超过10%。而厦门大学虽然身处沿海发达省份,但本省留存率也只有33%,有20.7%的毕业生去了广东工作。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本省留存率也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去了北京。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名校不在三大经济圈,但又挨近三大经济圈,那么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被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吸附的比例会比较大。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高铁的发展,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吸附力进一步凸显。比如武汉、厦门到珠三角的高铁,合肥到上海、杭州的高铁开通后,这些高校的学生到核心都市实习、找工作都更加方便了。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一些985学校由于远离东部三大经济圈,本省留存率还相对高一些,比如四川大学达到了50.61%,西北工业大学达到35%,兰州大学也有34.7%,西安交大达到37.73%。

北上广深优势依然突出

除了本省留存率,毕业生去到学校所在省份以外的地方就业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28个学校省外就业第一去处和第二去处

上述33所高校中,有28所学校有明确的各省份就业情况数据。28所学校的省外第一就业省份中,有15个为广东,其中包括了北京和上海相当一部分名校,比如北大、清华这两所顶级名校的省外就业第一去处均为广东,占比分别达20.62%和17.8%。

有6个学校省外第一去处是北京,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有4个学校的省外第一去处是上海,分别是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前三个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显示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华东地区强大的吸引力。

只有两个学校的省外第一去处不在京沪粤,其中东南大学省外第一去处是浙江,重庆大学省外第一去处是四川。

在28个学校省外就业第二去处中,有22个为京沪粤,有4个为浙江。

总体来说,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新一线城市快速发展,但三大经济圈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对顶尖学校人才仍有强大吸附力。

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制造业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端环节往周边地区、往中西部转移是很正常的,也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就业。但是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主要还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一线城市以及杭州等核心城市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共配套等优势,总部经济的效应十分突出,这也带来了大量的高端就业岗位,吸引名校毕业生流入。

以科创板为例,开闸一年多来,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广州等几个重点城市,中西部地区数量比较少。丁长发说,北上深有大量的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融资十分方便。另外,科创企业对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不敏感,但对人才需求十分敏感,所以这些企业在一线城市和杭州等核心城市都更容易配套。

彭智敏说,现在各个地方都认识到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采取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举措,这是好事情。但是对中高端人才来说,很多人更看重的是做事情的氛围,包括城市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虽然各方面都在改善,但在营商环境、理念、氛围等方面,与北上广深等地还有明显差距。

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中心城市对名校人才的吸附作用十分突出。比如,虽然广东的人才吸引力很大,但从省内各地市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广深这两个超大城市。从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来看,该校本科生流向中,广深分别占41.56%和20.26%;研究生中广深分别占38.87%和24.43%。省内的佛山和东莞虽然经济总量也不小,但与广深之间人才吸引力的差距远大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

尽管福建也属于沿海发达省份,但省内唯一的985大学厦门大学,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仅为33%,厦大有13.6%的毕业生流向了深圳市。

丁长发说,城市发展有规模效应,福建的城市规模都比较小,没有一个城市城区人口达到500万的特大城市规模标准,产业、公共服务配套都比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跟长三角、珠三角差距很大,中心城市平台不突出,也难以集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