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诗钰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降成本重点任务,帮助企业妥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渡过难关,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重点组织落实好7个方面23项任务。
在注重发挥定向工具作用方面,《通知》指出,要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长期融资,加大对外向型企业、服务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上海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曹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央行和监管部门出台定向工具,缓解了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时的风险压力,增加了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时的灵活性,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从而有效传导到小微企业,从信贷规模、信贷成本、信贷产品的灵活性等几个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尤其是把各项支持政策的执行时限超前地延长到明年三月份,用长期的政策进一步稳定了金融机构的预期,提高了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激励,也稳定了小微企业的预期和信心。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人民银行推出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项新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充分体现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取向。定向工具的实施有许多积极作用,一是定向工具的实施会降低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成本,鼓励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通过解决商业银行在落实贷款展期和加大信贷支持面临的实际困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存量贷款偿还困难的问题。二是定向工具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持续性。定向工具的常态化调整有助于稳定商业银行预期,加大中长期信贷的投放力度,形成对小微企业的持续性支持。三是新的定向工具缩减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政策时滞,增加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程度,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在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方面,《通知》指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行。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和“银税互动”,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发展股权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推进用银行保函、保险等方式缴纳保证金。
就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下半年会有哪些重要举措,李义举表示,一是坚持结构化政策取向,增加小微企业融资可持续性。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监管成本,保障银行经营可持续性。三是采取阶段性降息策略,政策取向适当向“防风险”倾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复苏,未来货币政策应阶段性降低政策利率,同时继续推动LPR改革,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昆仑健康保险资产管理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是全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重要任务。货币政策层面,很可能看到利率并轨的进一步提速,以实现提升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同时,央行在年内也存在继续降准或变相“降息”的可能,通过对银行系统释放流动性,提升银行对实体部门的借贷意愿。此外,还可以从信用角度出发,降低贷款抵押需求,为切实符合国家战略的科技类企业以及民生企业提供信贷便利。
(编辑 孙倩)